摘要:芳菲四月,又是一年花开时。4月20日,“四月赏牡丹是中国人的浪漫”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吸引超两百万网友热烈讨论。谷雨三朝看牡丹,一顾倾城,一瞥惊鸿,谷雨看牡丹已经成为绵延千年的风俗。
大河网讯 芳菲四月,又是一年花开时。4月20日,“四月赏牡丹是中国人的浪漫”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吸引超两百万网友热烈讨论。谷雨三朝看牡丹,一顾倾城,一瞥惊鸿,谷雨看牡丹已经成为绵延千年的风俗。
从春分到谷雨,从牡丹园到山野间,四月的洛阳,已开启高饱和度模式。一朵朵姹紫嫣红的牡丹竞相盛放,我们不妨驻足凝思,为什么只有牡丹堪称“真国色”?这“一朵花”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史诗与时代命题?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以凌厉笔锋将牡丹推上中华文化的精神王座。千年后的今天,当洛阳城再度被千万朵牡丹染成锦绣,这句诗不仅是对美的礼赞,更成为解码民族审美基因、观察牡丹带来“花样”经济活力的文化密码。
诗家笔下的盛世图腾
刘禹锡笔下“真国色”的定论,实则是盛唐气象的诗意凝结。芍药虽艳却失于轻佻,芙蕖虽雅而过于清冷,唯有牡丹以“秾华贵彩”之姿,完美契合了开放包容的大唐气度。
白居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慨叹,揭示了牡丹从山野之花跃升为宫廷御品的身份蜕变。
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绝唱,更让“国色天香”成为牡丹的专属名号。
这些诗篇共同构建了牡丹作为民族精神符号的审美体系,使其超越植物学范畴,代表了中华文明恢宏端丽的审美气度。
辉映九州。(图片来源:洛阳旅游)
牡丹的“国色”地位,实则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淬炼。武则天冬日催花的传说,暗含封建皇权与自然法则的对抗;“抗旨不遵”被贬洛阳的民间叙事,则赋予牡丹“铁骨铮铮”的人格化魅力。《聊斋志异》中葛巾、玉版幻化牡丹的故事,将这种品格升华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境界。宋代文人将牡丹与梅花并列,前者象征“富贵不能淫”的入世担当,后者代表“贫贱不能移”的出世坚守,共同构成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坐标系。
牡丹经济激活城市脉动
在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联合发布的《一路繁花,向花而生——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中,洛阳(王城公园、国家牡丹园)上榜“国内十大赏花旅游目的地”。当下,洛阳正以“一朵花”撬动整座城的转型发展,以文化底蕴延续盛唐风华,以文化创意守护着牡丹作为东方美学的精神图腾。
应天门3D投影秀。(图片来源:洛阳网)
2025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应天门“赛博大唐”夜场吸引百万游客,汉服爱好者在牡丹阁前演绎“花神赋”,网红打卡地“牡丹邮局”中,游客扫码即可将鲜切花寄往全球40国,50余种文创产品让牡丹从观赏变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科技+消费”的组合拳,让洛阳连续五年游客量破亿,文旅收入超200亿元。科技赋能下,牡丹籽油富含α-亚麻酸成为健康饮食新选择,牡丹精油价格堪比黄金,牡丹花茶成为养生新宠……“花经济”催生文旅新业态,牡丹主题民宿、汉服旅拍、文创市集构建起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让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
牡丹邮礼。(来源:洛阳邮政)
新时代的国色新解
当航天育种牡丹在太空绽放,当数字牡丹在元宇宙永生,这朵千年名花正在书写新的传奇。牡丹纹样成为APEC峰会礼服的核心元素,牡丹籽油列入国家新资源食品目录,牡丹基因图谱破译助力生物科技突破。从“花开时节动京城”到“一带一路”香万里,牡丹正以文化使者的身份架设文明互鉴之桥。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为一朵花奔赴一座城”成为大众出游热点,329.95万人次游洛阳,再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社交平台上,这几天“洛阳牡丹甲天下”“一路繁花赏洛阳”等洛阳牡丹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5亿次。
太空牡丹。(图片来源:洛阳旅游)
从唐诗中的美学巅峰到文旅融合产业引擎,从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到科技创新的生物样本,牡丹的“国色”内涵始终在与时代同频共振。当春风再顾九洲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倾国倾城的花容,更是一个民族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这或许才是“真国色”在新时代最深沉的注解。(申华 刘思嘉)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