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在这个时代,微信群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在这个时代,微信群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家人群、同事群、同学群、兴趣群……每天,无数信息在这些群里流转、碰撞。
它带来了便利,也暗藏着风险。
你是否想过,那些看似无害的信息,可能正悄悄侵蚀你的生活?
有些信息,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看见了,别犹豫,马上删除,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特别是以下这4种信息,请务必警惕!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古人的智慧早就告诫我们,保密的重要性。
但在微信群里,我们有时会“得意忘形”。
今天晒晒孩子的学校班级,明天吐槽一下家住的小区物业。
甚至有人把身份证照片、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不经意间就发到了群里。
觉得都是熟人,没关系?大错特错!
网络世界,隔屏如隔山。
你永远不知道,群里潜伏着多少“有心人”。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收集、拼凑,后果不堪设想。
轻则被精准骚扰、推销,重则可能遭遇电信诈骗、身份盗用,甚至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还记得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快递信息泄露”事件吗?
多少人的电话、住址被打包售卖,骚扰电话、诈骗短信接踵而至。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详细家庭信息、财务状况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他们能做出什么事?
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术,只需要一点点的“社会工程学”,就能让你陷入巨大的麻烦。
比如,通过你晒出的孩子照片和学校信息,精准地编造绑架勒索的骗局。
通过你无意中透露的出行计划,判断你家中无人,实施盗窃。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实。
著名企业家曹德旺 先生,以其直率和智慧著称。
他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机密的重要性。
虽然他不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但他深知,一个疏忽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他曾说:“做事要公开,做人要低调。”
在微信群里,保护好自己的“家底”,就是一种低调的智慧。
不要在群里随意分享过于私密的个人信息。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家人的。
看见别人误发的,或者群里在讨论涉及具体个人隐私的信息,提醒一句,然后默默删除。
守住个人隐私的边界,就是守住家庭安宁的第一道防线。
“谣言止于智者。” 但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谣言往往跑得比真相快。
微信群,成了各种小道消息、所谓“内部爆料”的集散地。
“某某公司要倒闭了,赶紧抛股票!”
“最新政策,独家解读!”
“XX食物致癌,千万别吃!”
这些信息往往打着“内部”、“独家”、“秘密”的旗号,极具诱惑力。
很多人一看,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随手就转发了出去。
殊不知,这可能是在参与一场“信息瘟疫”的传播。
轻信谣言,害人害己。
2003年“非典”时期,关于板蓝根、醋能预防病毒的谣言,一度引起社会恐慌和抢购潮。
不少人为此花费了冤枉钱,甚至耽误了正常的防护。
近年来,各种健康谣言更是层出不穷,“隔夜水致癌”、“微波炉加热食物有害”……
这些看似“关乎健康”的提醒,实则毫无科学依据,徒增焦虑。
还有一些针对社会事件的谣言,更是容易挑动情绪,制造对立,破坏社会信任。
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 先生,一生追求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他在日记中反复强调实证和理性判断的重要性。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竺可桢先生的治学态度,恰恰是我们今天在微信群里最需要的。
问问自己:信息来源可靠吗?有官方证实吗?符合常识逻辑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者不确定,那么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
不轻信,不转发,看见了,立马删除。
不要让你的手指,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删除一条谣言,就是守护一份安宁。
“好奇心害死猫。” 在网络世界,好奇心同样可能带来麻烦。
微信群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链接或二维码。
“帮忙砍一刀,免费拿大奖!”
“测测你的前世今生,超准!”
“扫码领红包,手慢无!”
这些链接往往包装精美,利用人们贪小便宜、好奇、或者同情心的心理。
点进去,可能就是陷阱的开始。
轻则被诱导关注垃 圾公众号、下载恶意软件。
重则可能被套取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甚至手机被植入病毒木马,导致财产损失。
这些钓鱼链接、病毒二维码,就像披着羊皮的狼,让人防不胜防。
近年来,利用二维码进行的诈骗屡见不鲜。
比如,贴在共享单车上的假冒二维码,扫了之后直接跳转到转账页面。
比如,伪装成水电费催缴单的通知,扫码后是钓鱼网站,诱导你输入银行卡信息。
还有各种打着“官方活动”、“内部福利”旗号的链接,点进去要求你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甚至授权登录。
这些都是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WPS创始人求伯君,作为中国软件行业的先驱,深知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风险。
虽然他早已淡出公众视野,但他所代表的技术理性精神,提醒我们:
在享受数字生活便利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对于来历不明的链接和二维码,无论它描述得多么诱人,都不要轻易点击或扫描。
尤其是那些需要你提供个人信息、银行卡号、验证码的操作,更要加倍小心。
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删除。
不要让一时的好奇或贪念,打开风险的大门。
不明链接不点,陌生二维码不扫,守好你的“数字钱包”和信息安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微信群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交圈,群里的氛围,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状态。
有些群,成了负能量的“垃 圾场”。
充斥着无休止的抱怨、指责、牢骚。
弥漫着戾气、偏激、甚至网络暴力。
有人天天在群里散布焦虑,唱衰未来。
有人抓住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恶语相向。
长时间浸泡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很难不被影响。
情绪是会传染的。
负面情绪的传染力,往往比正面情绪更强。
作家、翻译家杨绛 先生,一生经历诸多风雨,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她在《我们仨》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面对外界的喧嚣和动荡,杨绛先生选择沉静治学,守护内心的安宁。
她的生活态度,给我们处理信息过载和负面情绪提供了启示。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在群里说什么,但我们可以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
对于那些持续散播负能量、制造冲突、污染群氛围的信息,不必争辩,不必生气。
屏蔽,或者直接删除,就是最好的应对。
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积极、阳光、有建设性的信息。
清理微信群里的“情绪垃 圾”,也是在为自己的心灵减负。
远离负能量,删除情绪垃 圾,才能为心灵腾出接受阳光的空间。
我们强调删除这四种信息:个人隐私、未经证实的谣言、恶意链接、负面情绪。
这无疑是保护自己、净化环境的必要之举。
删除,是一种即时的行动,一种有效的防御。
但,仅仅删除就够了吗?
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轻易泄露隐私?是对网络风险认识不足,还是内心渴望被关注?
我们为什么会轻信并传播谣言?是缺乏辨别能力,还是某种群体心理在作祟?
我们为什么会被恶意链接诱惑?是贪小便宜的心理,还是对数字陷阱的麻痹大意?
我们为什么会沉溺于负能量,甚至参与其中?是现实压力太大,需要在网络宣泄,还是我们内心本就缺少阳光?
删除,治标。
而治本,或许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数字素养”和“心理免疫力”。
学会审慎地分享,理性地判断,克制地点击,智慧地过滤。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颗清明、强大、温暖的内心。
当你内心有光,便不易被黑暗吞噬。
当你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谣言便无法轻易蛊惑。
当你懂得节制与防范,陷阱便难以得逞。
当你心中充满阳光,负能量便无处滋生。
所以,下一次在微信群里看到这四种信息,请果断删除。
但同时,也请花一点时间,问问自己:
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该如何做得更好?
这,或许才是我们在信息浪潮中,真正应该思考和实践的。
来源:健康艾伯特9W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