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教育时评:开辟教育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优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14:45 2

摘要: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就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通过系统性改革释放发展动能,支撑教育现代化进行系统部署。

(一)

数字潮涌,智慧赋能。

《论语》有云:“三年有成。”今年恰逢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三周年。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就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通过系统性改革释放发展动能,支撑教育现代化进行系统部署。

从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升级迭代,到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从推动数字资源扬帆出海,到为全球教育变革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三年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蹄疾步稳。

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发展。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深远影响。印刷术的普及,让知识传承“规模化”;互联网的兴起,让知识传播“网络化”;人工智能的勃兴,让知识运用“智能化”,且正在重构知识组织、学习和利用方式,人机交互、虚实交融的教育成为可能。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二十大,“教育数字化”首次被写进党代会报告;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

念兹在兹,运筹帷幄。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世界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新需求,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部署。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的一场主动仗,更是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先手棋。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教育部以钉钉子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连续三年将教育数字化作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之一。全面统筹推进,强规划定方案、落实“以点带面”、完善各项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新要求,教育部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方案、行动计划,确保教育数字化行稳致远。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过去三年,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坚持系统观念、汇聚集成、应用导向、合作开放”等特点的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

(二)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启动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

——三年来,基本构建了一个高效、公平、个性化的数字教育体系。

“有教无类”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追求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是穿越古今的教育梦想。这个千年梦想,在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下,正在成为越发鲜活的中国教育真实图景。

过去三年,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我国数字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突出应用导向,强化顶层设计,这是一个高效的体系。

“四横五纵”,分别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四大领域和德智体美劳“五育”模块。如今,我国已建成了资源最丰富、品类最全、用户最多、规模最大的智慧教育平台。

我国的数字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全面覆盖、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教学模式创新突破、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令人赞叹,其对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堪称高效。

不止于此,从“3C”到“3I”,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到“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数字教育发展形势喜人。

广泛开展试点,树典型扩辐射,这是一个公平的体系。

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可以与几千里之外的云南省寻甸县的小学生,共同体验传统文化、感知科技前沿、交流内心世界。

数字化让优质教育资源超越了空间阻隔,突破时空、联通城乡、跨越山海,飞入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把“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优质教育资源,呈现在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面前。

“一站式”政务服务,定标准强联动,这是一个个性化的体系。

从最初的“三横三纵”资源服务格局,到如今的“四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架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政务服务。从国家平台到地方平台,“让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让每一名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的美好愿景正在实现。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在“应用导向、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这一基本原则指引下,三年来,一个高效、公平、个性化的数字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三年来,初步筑牢了高智能强交互的中国教育数字化基座。

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长啥样”?

先来看一组数据:11万条中小学课程资源、1.1万余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3.1万门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它就是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构筑起中国教育的数字化基座。

这个基座让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持续扩大。

三年前,2022年3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试运行,成为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后重磅推出的一个“拳头产品”。

三年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1.63亿,浏览量突破608亿,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质量数字教育平台……一组组数据背后,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充分显现。

这个基座让教育公共服务普惠性持续提升。

在国家平台的首页,“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宣传语异常醒目。它是一种美好愿景,更是一个行动方案。

调研发现,截至2024年11月,在海南,全省2024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访问人次为2022年的5倍多;在宁夏,全区近300万名师生家长积极使用国家平台……“人人、处处、时时”的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这个基座让教育差距有效得到弥合。

全国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超过3/4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多地筑牢新基建,跟进建设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平台技术、数据资源、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层面均研制了系列行业标准;新疆等多个省份构建了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机制,湖南设立了数字化建设专项基金……

教育数字化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效度全面推进。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教育差距逐步得到有效弥合,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基座正在一步步夯实。

——三年来,深入探索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崭新方案。

造纸术、印刷术将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工业革命带动学校教育体系建立,而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则将全面重塑未来教育形态。

通过推动教育理念更新升级,加强平台建设实现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常态应用和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引领教育变革新风向,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这套方案意味着,教学模式不再单一、教学内容超越课本、教学场景任意切换、教育治理更加高效、教学研究走向混合式。

国家平台集成海量资源和应用,多样化的数字资源支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灵活多样的混合教学、双师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日益普及,共同推动教育模式变革;通过数据赋能、流程再造,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学校管理更智慧。在线教研、远程协同,新兴混合教研模式的出现,助力打造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带领更多教师共同成长……

放眼望去,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数字化应用遍地开花,数字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能量”,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正从理想照进现实。

这套方案意味着,“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推动人才培养变革的关键变量。

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无限可能性。

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

新技术不断突破,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一线教育场景纷纷落地应用,深入推进教学范式变革;新应用不断上新,一批智能化工具服务登场,助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新典范不断树立,为各地大中小学变革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示范引领……

技术演进的变量正在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增量。“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正在为“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注入强劲动能。

“智慧教育之门”开启,正深度重塑教育体系、变革教育模式,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并推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加速构建。

——三年来,奋力打造了彰显新优势的数字教育国际品牌。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是有担当的教育大国的责任所在。致力于数字化红利为人类所共享,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数字时代的快车、共享数字教育发展成果,努力打造数字教育国际品牌,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个品牌致力优质资源汇聚集成、普惠共享。

不断丰富优质资源供给,积极拓展功能应用。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资源最丰富、品类最全、用户最多、规模最大的智慧教育平台,汇聚集成海量优质教育资源,为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夯实基础。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国界、服务全球。2024年1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闪亮登场,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支撑。

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我国慕课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慕课“扬帆出海”,一根网线“牵起”更大朋友圈,持续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

优质数字资源全球共享,中外师生在“云端”相聚,让所有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仅实现了知识传播“跨山越海”,也让文化交流“双向奔赴”。

这个品牌指向智慧共享、标准输出。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等国际会议的举办,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教育数字化成果;发布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发起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发布《北京共识》《上海倡议》以及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国际数字教育案例汇编等成果文件……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合作交流、推动沟通交流对话,推动数字教育的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共识,与世界共享共建共赢。

从资源出海、技术出海到标准出海、方案出海,中国教育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去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中国排名已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

中国在全球数字教育变革中扮演着关键的引领者角色,正成为全球教育加速数字化变革的优质样本,为世界教育变革提供有效选择。

(三)

技术浪潮奔涌而来,教育变革之门已然打开!

从ChatGPT的诞生到DeepSeek的算法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迅猛发展,呈现出加速突破、应用驱动的新趋势。

当人工智能强势嵌入教育版图,技术浪潮重塑教育格局的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叩问,今天我们的决策和行动,不仅将决定教育的未来,也将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

唯有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科学把握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方向、方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才能拥抱未来、迈向未来、共创未来。

——要牢牢把握育人方向,始终坚持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

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我们必须心中有数。

教育的“基本功”不能丢下!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要加强价值观引领,更加重视对学生启智、心灵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好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要紧紧拥抱技术变革,以人工智能作为教育变革的突破点,汇聚起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

技术创新将如何推动教育变革?如何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双向赋能?为建设教育强国汇聚创新动能,必须把握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机遇。

必须高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之旗!

积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释放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巨大潜力。要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升级迭代,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深化应用模式和场景,以人工智能促进个性化学习发展、重塑教学范式。

“懂教育”“懂人心”,更要懂“懂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素养之一。要把提升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作为重大课题,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拥抱新技术、提升新素养,更好应对教育变革新挑战、更好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要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科技进步与产业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

坚定不移地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关键在人才。

必须加快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使他们成为智能时代的主人。要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集群,打造跨学科联合培养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更多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助力我们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主动。

回首来路,皆是奋进注脚;

展望未来,皆为梦想征途。

未来已来,必须向新而变、向新图强。

深入推进集成化、全面推进智能化、大力推进国际化……《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的出台,为创造中国教育数字化更加美好的未来描绘了新蓝图、奏响了新号角。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系统的眼光、更坚定的步伐,坚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奋力书写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8日

吉林市教育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