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外借引发的一场网络投资纠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15:18 2

摘要:2023年11月,刘女士(化名)在网上看到一个“高回报”投资广告,分两次转了13万元到对方指定的公司账户。可钱刚转出去,她就发现投资平台里的余额始终是零,提现按钮点了无数次,永远显示“失败”。报警后发现收款方是一家与她素不相识的公司,这家公司的银行账户,是被告

一张被“转手”的银行卡

2023年11月,刘女士(化名)在网上看到一个“高回报”投资广告,分两次转了13万元到对方指定的公司账户。可钱刚转出去,她就发现投资平台里的余额始终是零,提现按钮点了无数次,永远显示“失败”。报警后发现收款方是一家与她素不相识的公司,这家公司的银行账户,是被告张某借给朋友,朋友又转手借给陌生人,最终落到了诈骗分子手里。2025年1月,刘女士将已注销的被告公司诉至准格尔旗人民法院。

注销的公司与“消失”的钱

“公司都注销了,凭什么还要我赔?”被告法定代表人张某满腹委屈。原来,张某曾将公司账户借给好友周转,好友又转借他人,几经倒手后,账户竟成了诈骗团伙的“洗钱工具”。公安机关虽认定张某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刘女士坚持追责,“如果他不随便借账户,骗子哪能轻易得手?”

一边是刘女士的愤怒:“13万是我攒了多年的血汗钱!我离异没有固定工作,身体也不好,儿子刚刚做完手术需要钱……”

一边是张某的无奈:“公司早黄了,之前退的2万还是东拼西凑的,再说钱又不是我骗的,我真拿不出更多了。”

法官的“责任天平”

承办法官翻开案卷,一串问题浮出水面:公司注销了,还能追责吗?

账户外借的“链条”中,张某究竟该担多少责?双方悬殊的诉求如何找到平衡点?

五小时的“拉锯战”

调解室里,刘女士攥着报警记录和转账凭证,哭诉着:“你要不给我,我就死在这里……”。张某无奈地搓着手:“我已经给你两万了,你被骗的钱一分钱也没到我手里,再说又不是我骗你的,我怎么还得给你钱。”

从下午3点到晚上8点,调解室的灯始终亮着。

第1小时:双方僵持不下,张某摔门而出:“不谈了!那就判哇!”

第3小时:法官单独约谈张某,播放了一段公安机关提供的诈骗案视频——画面里,被骗的老人跪地痛哭。张某沉默良久,终于松口:“最多再加1万。”

第5小时:刘女士红着眼圈走进来:“1万6,你要给这个事就解决了……”

当晚8点30分,双方终于签订调解书。张某当场转账6000元,剩余1万元承诺于下个月给付完毕。

法官提示

本案中,一张被随意转借的银行卡,引发了一连串的纠纷。它提醒我们:法律从不只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对每个人行为的指引。 企业账户不是“人情筹码”,当你轻率地交出账户时,或许觉得只是“帮个小忙”,但它很可能成为刺向他人生活的利刃。法治社会的诚信之网,需要大家共同守护——别让一时的“无所谓”,成为他人一辈子的“无所依”。

来源:鄂尔多斯市中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