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致公党史》解说词 | 第一章 救亡图存组侨党,筚路蓝缕焕新生(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16:03 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是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致公党的发展史,是一部对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政治上不断认同、行动上不断靠拢的历史。站在百年交替的

导 语

《〈中国致公党史〉解说词》

首期发稿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是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致公党的发展史,是一部对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政治上不断认同、行动上不断靠拢的历史。站在百年交替的时间节点,回望致公党百年历史,坚守多党合作初心,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规律、探索未来,我们编写了《〈中国致公党史〉解说词》。《解说词》以《中国致公党史》为基础,从增强可读性、艺术性角度展现中国致公党100年浩瀚历史,进一步强化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思想共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深学细照笃行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今天开始,微信公众号将分期刊载,每周2期,共18期,敬请关注。

第一章 救亡图存组侨党,筚路蓝缕焕新生

(1925—1949年)

(一)

这是一个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政党。

这是一个通“侨”达“海”的政党。

这是一个与中国共产党相识、相知、相认、相助直到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踏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自觉接受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党。

这个政党——就是中国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的诞生,要从近代中国时局与海外华人的发展说起。

明末清初之际,西力东渐,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逐步增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

18世纪末期,西方殖民扩张至东南亚地区,导致需求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了谋生或避难,一些中国民众漂洋过海、流散到东南亚,并由此逐渐扩散到北美地区及世界各地。

海外华侨身在异国他乡,经常遭受欺辱,只能加入华人社团组织,团结起来,互帮互助,谋求生存保障和维护自身权益。作为华侨华人的互助性团体、具有一定组织性的洪门社团,便成为当时侨胞愿意加入的“庇护所”。

洪门是清代初期出现的民间秘密组织,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传入美洲和澳洲。美国和加拿大逐步成为洪门在北美地区的重要活动区域。1903年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提到,仅旧金山一地便有26个洪门堂所,当时在美国的华侨约10万人,“其挂名列籍于致公堂者,殆十而七八”。

海外洪门信奉“义气团结,忠诚救国,侠义锄奸”。一方面团结华侨为自身的利益斗争,另一方面进行反清的斗争活动,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孙中山发动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1904年1月11日,太平洋上的檀香山,在致公堂国安会馆内,一场庄严肃穆而又热闹非凡的洪门仪式正在举行。时年38岁的孙中山正式加入海外洪门组织,并被当场封为“洪棍”。从此,孙中山便被洪门人士视作“自己人”,尊为“孙大哥”。在美洲洪门致公堂总理黄三德的亲自陪同下,孙中山在北美展开了长途旅行,宣传革命思想并终于获得成效,打开了美洲华侨倾力支援中国革命的大门。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与司徒美堂、黄三德等海外洪门人士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受洪门委托,孙中山以参加洪门、任职洪棍、重订致公堂章程为契机,推动了改组致公堂的关键性一步。他先后四次到美国宣传革命思想,为洪门致公堂播下了革命种子,推动了致公堂由堂改党进程,启迪和教育了整整一代华侨,为中国致公党在海外诞生奠定了基础。

经过孙中山的重组整顿,致公堂的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洪门人士的政治觉悟也得到提高。他们更加关注国内革命形势,希望祖国能够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同时,他们在海外也赢得了更多的认可与尊重,改善了自身生存环境,因此,他们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寄予厚望,倾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致公堂通过创办报刊书社,宣传革命思想。1911年2月,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洪门筹饷局”,为国内革命筹措资金。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亚三地致公堂先后典押四所致公堂大楼,筹得资金支援革命。1911年6月,致公堂在旧金山成立美洲洪门筹饷局,当年筹得美金40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1895—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在历次起义中,都有海外洪门志士参与策划并回国参加,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很多为革命捐躯的洪门人士。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孙中山始终高度赞誉以致公堂为主的海外华侨为辛亥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评价“华侨为革命之母”。

辛亥革命对致公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致公堂亲历革命,经受洗礼,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改堂为党成为可能。辛亥革命为中国致公党的建立及其后来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辛亥革命孕育了中国致公党。

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大会由美洲致公总堂发起,召集全美各处致公堂参加,着重讨论组党问题。这次恳亲大会开启了建立致公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相当于成立致公党的预备会议。

两年后,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下致公党历史上重要的一天。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织代表参加会议。这次恳亲大会事实上成为中国致公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组织华侨政党,命名为中国致公党。选举陈炯明为致公党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大会通过《致公党同人救国主张》,即中国致公党党纲,《致公党同人救国主张》以“促进统一、巩固共和、改造社会、发扬民治”为最大最终目的,包括政治改建之主张、经济改建之主张、教育改建之主张、整理侨务之主张、组织政党之主张及附则共6章26条。大会决定将中国致公党总部设在旧金山。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表明洪门致公堂逐渐摆脱会党的影响,开始向现代政党转变。中国致公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崛起,肩斯重任,宏济巨难,海外华侨为了革命胜利和祖国复兴,矢志不移,丹心可鉴。

这次大会之后,在美洲,凡是有致公堂的地方大多建立了致公党组织,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致公堂也相继改堂为党,致公党组织迅速遍布美洲、亚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个总支部、支部和10万余名党员。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