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的危机“生死存亡”,新能源汽车行业“警钟已敲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17:10 2

摘要:近期,哪吒汽车深陷多重危机,从技术故障频发到资金链断裂,从战略转型受挫到市场信任崩塌,这家曾位列新势力销量榜首的车企正站在悬崖边缘,其命运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存亡,更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钟。


近期,哪吒汽车深陷多重危机,从技术故障频发到资金链断裂,从战略转型受挫到市场信任崩塌,这家曾位列新势力销量榜首的车企正站在悬崖边缘,其命运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存亡,更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钟。

2025年4月,哪吒汽车遭遇全国性车机系统瘫痪事件,车主反映导航定位消失、蓝牙钥匙失效、App远程控制失灵,基础功能全面崩溃。这场危机早有伏笔:2025年1月,官网与车机系统曾因“维护升级”宕机72小时,官方以“服务器过载”搪塞,但随后断网问题反复出现。技术团队承认,为压缩成本采用的廉价服务器,早已无法支撑百万量级用户并发需求。

用户体验的崩塌直接冲击品牌信任。某车主论坛上,一位哪吒S车主留言:“曾经向20个朋友推荐过哪吒,现在成了最大的笑话。” 行业分析师直言,这种信任崩塌至少需要三年才能修复,但哪吒可能等不到那天。

哪吒汽车的资金困境已公开化。2024年销量同比暴跌40%,2025年1月国内零售量仅剩110辆,同比锐减97.76%。三年累计亏损超180亿元,供应链断裂导致工厂停摆,股权冻结让合作伙伴望而却步。2025年3月,公司宣布与134家供应商达成超20亿元债转股协议,但部分供应商并不买账,3月18日,上海总部遭供应商集体围堵,甚至出现债主打地铺抗议的场景。

哪吒汽车的战略失误加剧了危机。2023年,哪吒S、哪吒GT两款20万+车型高调上市,试图复制理想、蔚来高端化路径,但技术配置落后竞品,年销量不足2.5万辆。更致命的是,研发资源向高端车型倾斜,导致主力车型升级停滞,被比亚迪海鸥等竞品趁机蚕食市场。

在低端市场,哪吒汽车过度依赖B端网约车市场,超60%销量来自该领域,品牌形象固化于“廉价网约车”。低价策略更制造出“卖一辆亏4.5万”的财务黑洞,销量越大亏损越深。当高端化尝试失败,低端市场又被竞品围攻,哪吒陷入了战略失焦的沼泽。

为求生,哪吒汽车将目光转向海外,计划以KD工厂辐射东南亚,并重启南宁基地出口业务。然而,泰国市场早已强敌环伺:比亚迪ATTO 3长期占据销冠,长城汽车ORA品牌深耕多年。哪吒GT等车型在当地的定价策略,既无法匹配“性价比之王”的人设,又难以支撑高端化定位,陷入尴尬境地。

三年累计亏损超180亿元

哪吒汽车在2021—2023年这三年间,累计亏损超过180亿元,这一数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曾经的新势力“黑马”,如今却深陷巨额亏损的困境,其未来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哪吒汽车的销量走势堪称“过山车”。2022年,哪吒汽车凭借低价策略和精准定位,以年销量15.2万辆的成绩超越蔚来、理想等头部玩家,登顶新势力销冠,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好景不长,从2023年开始,其销量便急转直下,同比下滑16.16%。进入2024年,形势愈发严峻,销量持续低迷,2025年1月国内交付量仅110辆,同比下滑97.76%。如此大幅度的销量下滑,直接导致公司收入锐减,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压力。

哪吒汽车在战略布局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在高端化转型方面,哪吒汽车投入大量资源推出哪吒S和GT等高端车型,试图冲击高端市场。然而,由于品牌定位不清晰,消费者对其高端形象并不认可,这些车型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未能为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

与此同时,在性价比领域,哪吒汽车原本以低价车冲量,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低价车利润微薄,甚至出现“卖一辆亏4.5万”的尴尬局面,陷入了高端化与性价比两头受挫的困境。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哪吒汽车在研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21—2023年,哪吒汽车的研发费用率仅为5.2%,远低于行业均值1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15%。

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哪吒汽车在核心技术上缺乏突破,产品竞争力逐渐下降。例如,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关键领域,哪吒汽车与头部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巨额亏损和资金链紧张,使得哪吒汽车陷入了债务危机。截至2023年,公司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80亿元,总负债接近百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对供应商的欠款。2025年3月,上百家供应商围堵上海总部,要求偿还欠款。

哪吒汽车提出的“70%债务转股、30%分期无息偿还”方案,并未得到供应商的认可,多数供应商认为这是“饮鸩止渴”。债务危机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也进一步损害了公司的信誉。

哪吒汽车的管理层也出现了动荡。2024年9月,原CEO张勇离职后,公司经历了多次高层换血,战略方向摇摆不定。创始人方运舟虽提出“聚焦海外市场、2025年毛利率转正”等目标,但内部裁员、降薪(员工薪资累计缩水75%)、研发团队解散等传闻不断。管理层的动荡和战略的不稳定,使得公司的运营效率低下,团队稳定性受到挑战,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哪吒汽车的质量问题频发,导致消费者信任危机加剧。大量车主投诉车辆出现故障,如车机断联、配件无门等问题。某车主车辆故障两个月仍无法维修,4S店直言“零件库被查封”。随着官网维护费都无法支付,哪吒汽车的售后服务网络几乎瘫痪,车主们面临着维修保养难的问题。这种售后服务的缺失,使得消费者对哪吒汽车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警钟已敲响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一系列事件为该行业敲响了警钟,暴露出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除了哪吒汽车备受关注之外,极越汽车近期也遭遇了汹涌波涛,陷入了一场深刻的经营危机。先是传播供应商公开催债,一张36万元的欠款催款函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紧接着中国移动也因205.59万元车联网业务未结算费用发函,若逾期未付将采取欠费停机等强硬措施,不再提供维保服务。这一系列债务问题犹如导火索,迅速点燃了极越汽车潜藏已久的经营危机。

与此同时,极越内部也陷入混乱。有消息传出大规模裁员计划,员工安置面临巨大难题。部分员工要么选择离职等待明年2月底的n + 1补偿,然而补偿能否按时足额发放却充满未知;要么留下来,却要面临12月起薪资停发,还要自行解决社保等费用的困境。

而在市场终端,极越汽车的线下门店也未能幸免,上海和北京等地的部分门店纷纷闭店停业,成都三圣乡体验店亦是大门紧闭,展厅灯光全灭,原本充满期待的购车订单,如今却有不少陷入退订流程,消费者的信任遭受严重打击。

2022年,哪吒汽车凭借低价策略和精准定位,以年销量15.2万辆的成绩超越蔚来、理想等头部玩家,登顶新势力销冠。但从2023年开始,其销量便急转直下,同比下滑16.16%。进入2024年,形势愈发严峻,销量持续低迷,2025年1月国内交付量仅110辆,同比下滑97.76%。如此大幅度的销量下滑,直接导致公司收入锐减,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压力。

在战略布局上,哪吒汽车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在高端化转型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推出哪吒S和GT等高端车型,试图冲击高端市场,但由于品牌定位不清晰,消费者对其高端形象并不认可,这些车型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与此同时,在性价比领域,哪吒汽车原本以低价车冲量,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低价车利润微薄,甚至出现“卖一辆亏4.5万”的尴尬局面,陷入了高端化与性价比两头受挫的困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下去,还将影响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的竞争力。

部分企业将精力投入营销话术的“军备竞赛”,某品牌宣传的“全场景智能驾驶”实际仅覆盖高速场景;某车型承诺的“15分钟快充”在低温环境下缩水50%……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扭曲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无底线价格“内卷”作为刺激汽车销量的手段已经逐渐失效,产生的负面效应远超预期。汽车经销商普遍反映企业经营已经进入本世纪以来最艰难的阶段,持续承受着来自供需双侧的重压。

在智能驾驶领域,安全性仍待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当前,行业内的智能驾驶产品在功能定义、安全性能、人机交互、运行条件、数据应用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存在驾驶安全和数据安全隐患。规范自主代客泊车功能应用,保障无人化场景体验安全,规范车端数据使用,提升智能驾驶产品安全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快速上升,安全事故有增多趋势。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但安全事故的增多客观上给人一种安全问题更加严重的印象。

企业不能为了抢占市场不顾产品质量,心浮气躁会给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特殊性、基础设施的联动性和市场应用场景的复杂性来看,当前只有把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落到实处,减少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推动产业更加协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地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问题也日益凸显。以极越汽车为例,大量车主投诉车辆出现故障,如车机断联、配件无门等问题。某车主车辆故障两个月仍无法维修,4S店直言“零件库被查封”。

随着官网维护费都无法支付,极越汽车的售后服务网络几乎瘫痪,车主们面临着维修保养难的问题。这种售后服务的缺失,使得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

企业要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主动加强质量管控。无论是整车生产企业,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要从产品设计、制造、验证、使用等环节全面强化质量管控。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企业要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警醒,不能为眼前短期利益,省掉或缩短电池产品测试验证过程与时间。

来源:财闻网官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