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就像是对社会上公考热的学术回应,不少高校开设了“公务员微专业”。有研究者考证,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黑龙江大学,2020年,黑龙江大学在政府管理学院设置“公务员知识与技能”专业,这个被视为1.0版本的“公务员微专业”,课程与公务员考试基本对应:行政管理基
公务员专业来了。
近年来,就像是对社会上公考热的学术回应,不少高校开设了“公务员微专业”。有研究者考证,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黑龙江大学,2020年,黑龙江大学在政府管理学院设置“公务员知识与技能”专业,这个被视为1.0版本的“公务员微专业”,课程与公务员考试基本对应:行政管理基础、公务员制度、行政职业能力、申论公文写作、结构化面试等。其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纷纷加入,目前相关学校总数已至少增加到13所。
有高校还“明目张胆”地宣称,将力争“大幅度提升各专业学生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成功概率”,甚至在招生简章上赫然写着“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如此高调张扬,自然引发不少争议。
有网友就认为这未免太急功近利,大学责在引领社会发展,而非应试人才的“制造厂”“培训班”云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很多人都熟悉曾子这段话,此中之“大学”虽非现代大学,但每每被用来阐述现代大学的理念。此外,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而“德国现代大学之父”洪堡则提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个性和道德的修养,对科学的探求。这些表述均令人信服地指出,大学是一个锤炼品德、塑造价值的熔炉,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殿堂。
也正因为此类期许,使得很多人在讨论大学时,往往更愿意强调大学的“道”,而忽略大学其实也该有“术”。即大学固然要养成精神、传播价值,也要训练方法、积累技术。大学生不仅要能坐而论道,也要能起而行之。二者不矛盾,不必对立,更不能绝对化为非此即彼。
当下,大学生毕业后参加考公日益普遍。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都在140万至 170万区间起伏,但到了2022年,就从157万直接飙到212万,增幅高达35.2%。到了2024年,更是首次突破300万。这一数量已接近当年大学毕业生的三成。考公人数如此庞大,连带着,也催生了一个可观的社会培训市场。有大学能注意到这一巨大需求,主动下场参与“培训”,与其说是大学“自降身份”“急功近利”,不如说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供给改革。
毕竟,作为知识生产的“建制派”“主力军”,师资也好,教材也罢,还有面试等,大学具有考试培训的天然优势。需要做的,其实就是调整一下发力方向,更具实操性而已。就像扬州大学那样,引入多样化校外资源,形成“校内导师+校外机构”协同培养方案等。这其实也体现了大学直面学生关切、回应社会诉求的积极探索。非但不该被调侃,反而应该鼓励。
考公也是就业的一种选择。不必美化,也不应污名化,本质上讲,它也是人们参与社会、融入发展的路径。重要的不在于青年人选择什么样的参与道路,而是在于选择是否自主自愿,在于能不能实现自由发展。何况,众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本身也会打开政府治理视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当然,考公从大一抓起,也不可避免地会传导给学生某种压力,这也需要学校理性引导,统筹协调,尤其是不能过度夸大考公意义。像有的大学刻意夸大“编制”作用等,未免窄化了人生道路,大可不必。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81期
2025年4月·新中年
编辑/宾丝丝 作者/胡印斌
编 辑 | 胡晨曦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
来源:时代邮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