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起跑站位时,参赛机器人将按“Z”形排成2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不超过2分钟。
4月19日上午7点半
人类马拉松运动员与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
首次同时站在同一赛场、同一时间起跑
这场堪比科幻大片的半程马拉松
在北京亦庄举行
6点半左右
机器人“跑者”们已经就位
机器人们穿上各自战队的队服
有的还在头部戴上“必胜”发带
领跑员们穿着统一的绿色马甲
为机器人“队友”进行赛前“热身”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身手矫健
有的是“大个子”,身高达到1.8米
有的身材魁梧,体重有88公斤
还有的是“小萌娃”,憨态可掬……
在起跑站位时,参赛机器人将按“Z”形排成2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不超过2分钟。
参赛机器人须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
赛道左侧道路为赛事保障道路,含领跑员在内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赛道内还将设置若干补给站,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设裁判长、主裁判、随行裁判。比赛过程中将由裁判长为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佩戴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的记录仪,全程跟随参赛队伍。
与人类马拉松有补给站类似,机器人半马也有多个补给站,参赛队伍可以在这里为机器人更换电池或更换机器人,以及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根据竞赛规则,比赛过程中,鼓励赛队机器人全程奔跑,鼓励赛队不更换电池,不更换机器人。
值得关注的是,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更换机器人须罚时。
最终,将依据赛队名次高低,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并安排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7时30分,随着响亮的发令枪声,“天工Ultra”稳健迈出大长腿,开启第一次真正的半程马拉松。
紧随“天工Ultra”出场的是“松延动力N2”机器人,只见它迈开小短腿,双腿交替,奔跑姿态非常稳当,速度也不慢。之后,其余18支参赛队的机器人陆续登场,每一个亮相都赢得了观众的叫好声。
━━━━━
参赛队伍阵容全揭秘
记者了解到,本次比赛吸引了天工队、清华通班队、小巨人队、小顽童队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20支队伍参赛,参赛机器人包括天工Ultra、宇树G1、乐聚“夸父”、松延动力旗下N2、小巨人等18个产品型号。
▍天工队
天工队此次出战的选手为“天工Ultra”,身高180cm、体重55kg、最高配速12km/h,平均配速10km/h。
“天工Ultra”凭借具身大小脑的高效协同,不断优化策略和适配能力,实现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确保机器人持续奔跑时依然保持身体平衡。“天工Ultra”具备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而且“天工Ultra”采用轻量化设计,并采用关节导热技术以及风冷散热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清华通班队
清华通班队主要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通班的学生组成,依托于乐聚通研的软硬件支持,将使用乐聚通研“夸父”人形机器人参与本次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夸父”是一款能走、能跳、能干活的通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66cm,重量约55kg,配速最高可达7.5km/h,均速7km/h,全身自由度超40个。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提出了一种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和模仿学习(IL)的人形机器人学习运动技能的算法,能从少量参考轨迹数据(小数据)中进行高效学习。并通过一个以降低运动耗能为目标的强化学习框架(ECO RL),提升运动效率、稳定性与地形适应能力,最终实现快速真机迁移,拟人步态稳定奔跑。
▍钛虎队
钛虎队此次参加亦庄人形马拉松比赛的机器人为T170,身高170cm,体重48kg,配速1m/s。
在技术方案上,T170基于超高扭矩密度关节,打造全球首款全尺寸、全谐波关节人形机器人方案,具备超轻量化、可长时间运行等特点。
▍灵宝机器人队
CASBOT SE将代表灵宝战队参赛,身高170cm,体重48kg,配速5km/h。
一体化关节设计是CASBOT SE的一大特色。全身采用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关节,赋予了机器人卓越的灵活性和抗冲击能力。同时,强大的计算能力为CASBOT SE提供了充足的AI算力支撑。机器人搭载高达550 TFLOPs的算力单元,并结合本体及各类环境感知传感器,实现了全方位的感知能力。
此外,先进的电源管理系统也是CASBOT SE的一大亮点。基于自研的人形机器人电源管理系统,机器人可以保证全工作状态续航时间超过2小时,达到了长续航与瞬时大电流输出之间的平衡。
▍钢宝队
机器人“幻幻”将代表钢宝队参赛,身高170cm,体重55kg,配速1m/s。
控制与自研VLA大模型技术,在多种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卓越的环境适应性。其仿生运动系统支持0.7m/s的行走速度,配合500万像素图像感知系统,可精准识别人物状态与环境布局;石墨烯双通道散热设计保障4.5小时持久续航,使“幻幻”在应用场景中始终保持稳定运行,将类人形态与科技可靠性结合的创新,重新定义了智能运维场景的人机协作模式。
▍神农机器人队
神农机器人队的参赛“选手”名称为神农机器人,身高173cm,体重约48kg,行走速度为5km/h,应用方向是应急救灾。
▍EAI队、行者二号队
行者二号将代表EAI队、行者二号队参赛,身高168cm,体重28kg,最高配速1.8m/s,技术亮点在于其使用了肌腱仿生驱动技术。
▍城市之间队
城市之间队参赛的“选手”名称为城市之间—笨笨,身高132cm,体重35kg,配速1-1.2m/s,拥有长时间待机的续航能力。
▍青心Orca队
机器人Orca I(一代)将参赛,身高145cm,体重约40kg,配速0.8m/s,可以实现拟人直膝行走,同时内嵌大语言模型,配合面部独特的“水滴”设计,使其能够在与人交互的过程中,将面部水滴、头部、双臂,腰部等全身各处关节一体化控制,根据交互的内容自主匹配情绪输出。
▍半醒机器人队
半醒机器人队参赛的“选手”为精灵2,身高140cm,体重约32kg,最高配速1.8m/s。技术特点是最小惯量设计,对算法友好。
▍小顽童队、旋风小子队
机器人N2将代表小顽童队、旋风小子队参赛,身高120cm,体重30kg,理论最高配速3.5m/s。以“拟人与奔跑”为核心理念,专注于模仿人类自然步态的柔韧性与协调性,通过生物力学启发式设计,赋予机器人N2更接近人类的奔跑姿态。赛队结合关节弹性驱动与动态重心调节技术,在复杂地形中实现高效能量回收与自适应步态切换,使机器人既能灵动跳跃,又能稳健冲刺,展现“人机共融”的独特趣味性。
▍小巨人队
小巨人队的参赛机器人为北职大“0306”小巨人,身高75cm,体重10kg,最高配速0.7m/s。
技术特点是采用刚柔耦合关节技术,实现拟人化180°大角度运动范围,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环境建模技术,创新应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抗干扰技术,即使遭受外部干扰或冲击,仍能稳定行走。
▍飞天队
飞天队的参赛机器人为“XA1-Lite”,身高140cm,体重18kg,配速0.2-0.5m/s。选手亮点在于简单化机构、结构轻量、跨界实验材料、不设技术路线的限制、构件标准化、与AI+影视工业化相结合。
▍亦马当先队
加速进化Boost T1为亦马当先队的参赛机器人,身高120cm,体重约30kg,最高配速为5km/h。它主打轻巧灵活、皮实耐摔,拥有全向行走、摔倒爬起、踢球、行走抗扰等运动能力,特别是在踢球时具备抗冲击能力,即使碰撞也能保持稳定。在马拉松赛场上,它能精准模拟人类跑步姿态,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平衡。其搭载的先进运动控制算法,可实现一秒内摔倒起立,还能实时分析赛道情况,自动调整步伐和节奏。
▍海派兄弟队
小海是海派兄弟队的参赛机器人,身高82cm,体重17kg,最高配速5km/h,平均配速4.3km/h。小海全身搭载自研高精度关节模组,具备FDCAN千赫高速通信能力,机身整体的鲁棒性和稳定性非常高。同时具备模块化快拆、兼容多传感器、灵巧手、视觉相机等拓展。小海搭载的BMS电池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续航可以达到2个多小时,长时间运行不发热,也具备开放标准的开发环境,提供完整SDK与ZMP、MPC、强化学习等开源算法支持。
▍逐日行者队
宇树G1是逐日行者队的参赛机器人,身高127cm,体重35kg,参考移动速度2m/s。
▍巴音布鲁克永远的王
巴音布鲁克永远的王 ,身高0.8米, 体重20kg,最高配速0.5米每秒,已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尤其在陪伴与养老等细分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轩辕机器人队
机器人轩辕将代表轩辕机器人队参赛,身高176cm,体重57kg,行走速度2km/h。
环球时报社评:“人形机器人半马”留下超越奖牌的启示
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19日在北京完赛,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全球舆论给予这场赛事不亚于奥运项目的关注和兴趣。《印度时报》称赞赛事是技术创新的“里程碑”,美国《新闻周刊》称这场“历史性”的赛事“意义重大”。CNN则自嘲说,比赛结果说明人类相比机器人至少在跑步方面还“占据上风”。显然,即便是挑剔如一些西方媒体,也被这场特殊的半马所展现出的探索、进步和技术乐观主义精神打动。有专家在赛后总结,举办机器人半马的目的,并不是给产业“加戏”,而是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一次非常基础的“体测”。21公里的路程,对于常规大小的人形机器人来说,仅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是“一次针对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等问题的极限测试”,因此被称为是人形机器人一场“从实验室到柏油马路”的技术成人礼。通过兼具实验价值和观赏趣味的“体育竞赛”检验科技成果,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最新尝试。
赛场上的一些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旋风小子”在最后百米摔掉了头,“小巨人”跑姿可爱呆萌,有的机器人多次摔倒又不断爬起,有网友调侃“这是机器人版的蹒跚学步”。虽然参赛的机器人出现各种状况,最终完赛率也只有三成,但无论是人类选手、现场观众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勇于参赛的科技企业和机器人选手给予了鼓励,“加油,机器人”这句话几乎贯穿赛事全过程。这场“并不完美”的机器人半马比赛背后,是中国社会从上到下业已形成的对高科技产业宽容、理解和允许失败的成熟氛围,是培育和激励创新主体不断释放创新动能的优质土壤。
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不经剪辑的直播方式,展现了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开放与自信。拿下冠军、亚军的机器人,分别来自两家2023年才成立的初创企业。比赛真实呈现了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阶段,让人看到年轻科技企业的锐意进取与创新活力,看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通过比赛,也有外国企业对中国机器人产业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未来参与合作。中国的科技探索,不止为自己,也为世界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马拉松是一项特殊的体育竞技运动,马拉松精神代表着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长期主义精神。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每一位参与马拉松的跑者,无论最终成绩如何,在穿过终点线时都是战胜自我的胜利者,都能获得掌声。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同样是一场长期主义的奔跑。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科研人始终在自主研发的漫漫长路上坚持不懈。中国发展机器人不是要跟哪个大国一较高下,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造福人类。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始终专注于自己的赛道,专注于人类面对的共同机遇与挑战,以合作共赢的思维冲破零和博弈的藩篱。
从更高层面看,人类社会的进程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无论是科技革新还是社会变革,人类始终在历史长跑中继承前人的经验,同时为未来铺路。不同的民族、国家共享同一赛道,多元群体在差异中共存同行,通过协作推动整体进步。人形机器人半马的完赛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发展、交流互鉴的起点。这场“全球首跑”留下了远比奖牌更有价值的启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没有谁能够独自前行,只有携手共进,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和发展。
统筹 | 张国强、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黄发强、贾元格
关注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