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0日下午,正值第18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之际,由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市茶业协会等单位支持的第三届全国宋代点茶技艺斗茶大赛在11号馆活动区举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
4月20日下午,正值第18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之际,由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市茶业协会等单位支持的第三届全国宋代点茶技艺斗茶大赛在11号馆活动区举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副会长李桂群、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张素娟以及主办、承办、支持单位的有关领导和知名点茶专家于良子等出席斗茶大赛。
第三届全国宋代点茶技艺斗茶大赛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副会长李桂群首先致欢迎词。全国宋代点茶技艺斗茶大赛赛事发起人王梓涵以“一盏茶汤传千年,万般风雅汇今朝”为题讲话。她回顾了宋代点茶文化的历史脉络,从北宋汴京茶坊的文人雅集,到辽金草原毡帐的茶乳交融,再到南宋临安茶筅轻旋的“山河云纹”,千年前的茶事画卷在当代茶人的杯盏间重现生机。她特别提到,本届大赛不仅汇聚了江苏无声茶人、内蒙古草原茶师、香港青年茶艺师等多元传承者,更收到贵州山区茶人的手书寄语:“让祖先种的茶,也能在宋盏里活一次”。这份跨越时空的赤诚,印证了茶文化“让土地与历史、技艺与人心相映生辉”的生命力。她还表示,斗茶之“斗”,非争高下,而是“斗转星移”——斗的是古今技艺的对话、文化基因的传承,更是以茶为媒向世界传递东方文明的智慧。
参赛选手向裁判展示作品。
比赛现场,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苏等9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0余位选手参与了金、银、铜奖的角逐,比赛时间共持续了4个小时。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参赛选手着宋风汉服,个个神采飞扬。比赛场上,选手个个轻挪纤手,茶末入盏,点滴成汤。瞬间,仿佛时光倒流,重现千年茶艺风华。选手们用古法点茶技艺对话现代美学,共同演绎中华茶文化的千年风雅。比赛活动区,自始至终围满了前来逛展的观众,大家拿起手机不时记录比赛画面。选手们除完成实操技能的展示,还要回答裁判提出的理论试题。
参赛选手正在点茶。
据悉,本届大赛设“传统点茶斗茶”与“点茶与现代调饮”两大比赛项目,既考验选手对七汤点茶、乳雾作画等宋代技法的精准复原,亦鼓励以创新思维将古法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选手们经过激烈紧张的比赛,在以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于良子任裁判长组成的7人裁判小组的执裁,两项赛事共诞生金奖2名、银奖4名、铜奖6名。
于良子代表裁判组点评。
比赛结束后,于良子代表裁判组点评表示,选手们的点茶专注、茶汤沫饽白、细腻,技法娴熟;以茶为基调配的创意饮品,既彰显了宋人“盏中观山河”的审美哲思,亦展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生长”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全国大江南北重现宋代点茶热潮。2022年,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将这一千年技艺再次呈现于黎民百姓面前,不但让我们重新看到中华文化鼎盛时期人们喝茶、把玩茶碗的乐趣,也勾起了我们对生活之美的向往。通过点茶,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喜欢上了中国茶。
本届斗茶大赛选手合影。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监制 / 陈 浩 制作 / 王 璟
来源:茶周刊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