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还是在温馨静谧的家中,手机已经将人的眼睛和手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已突破6小时,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而在这6小时里,短视频、社交软件、游戏等占据了近80%的时间。
书店内看书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策划 张世彬 记者 张延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在手机普及的当下,人们是否还需要读书?手机阅读的便捷性似乎正在影响传统阅读的生存空间,两者的关系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
被“抢走”的阅读时光
现在,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还是在温馨静谧的家中,手机已经将人的眼睛和手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已突破6小时,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而在这6小时里,短视频、社交软件、游戏等占据了近80%的时间。
曾经,人们会在闲暇时光里,泡上一杯热茶,坐在窗边,静静地翻开一本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而如今,“2分钟读完一本书”的短视频却替代了2小时的深度阅读,“5分钟解读经典”取代了数月的知识沉淀。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看似高效,实则让我们失去了深入思考和品味的机会。我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捷和娱乐的同时,是否也在逐渐失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呢?
手机时代的阅读,最大的特点是碎片化阅读。信息以秒为单位更新,观点以段子形式传播,深度思考被简化为点赞与转发。我们每天在手机上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阅读,虽然能够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也容易让我们变得浮躁和浅薄。我们不再有耐心去阅读一本厚厚的书,去品味作者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我们只是在信息的海洋中匆匆掠过,无法真正汲取知识的养分。这种阅读的“空心化”危机,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更可能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手机和书本谁“更胜一筹”
不可否认,手机阅读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在公交车上、在排队等待的间隙,只需掏出手机,就能轻松开启阅读之旅。这种即时性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让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一点闲暇时间,看似高效地获取了知识。
然而,这种便捷也隐藏着深深的陷阱。碎片化的信息虽然能够快速地填充我们的大脑,但它们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就像一盘散沙,难以构建起稳固的知识大厦。我们在手机上浏览的一篇篇短文、一条条资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但却无法让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碎片化阅读,让我们逐渐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手机阅读时的干扰也让人防不胜防。弹窗通知、社交消息、广告推送......这些不断弹出的信息,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不断地打断我们的阅读节奏,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手机阅读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长仅为纸质书的1/3。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真正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更难以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而且,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不仅会刺激我们的眼睛,导致眼睛疲劳、干涩、近视等问题,还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许多人在睡前习惯刷手机阅读,结果越读越兴奋,难以入睡,第二天又精神萎靡,影响工作和学习。长期以往,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同时,电子阅读的“滑过即忘”特性,也让我们对知识的留存率远低于纸质书。我们在屏幕上匆匆划过的文字,往往在脑海中留不下太多的痕迹,没过多久就被遗忘得一干二净。
与手机阅读相比,纸质阅读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当我们翻开一本纸质书,那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翻页的动作,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阅读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心灵的大门,让我们更容易全身心地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显得尤为珍贵。
纸质书的线性叙事方式,让我们能够按照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进行逻辑推演。书中的留白设计,则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填补这些空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深度思考和创造力的激发,是手机阅读难以做到的。正如著名作家莫言所说:“我喜欢纸质书,喜欢它的质感,喜欢它的味道,喜欢在上面写写画画。在纸质书上阅读,更能让我进入一种创作的状态。”
纸质书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本经典著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排版、装帧、插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当我们摩挲着书页,品味着文字,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这种文化传承和人文价值的体现,是手机阅读无法比拟的。
看手机能否替代读书
手机作为信息载体,确实能替代部分阅读功能。各类电子书APP宛如一座移动的图书馆,容纳了海量的藏书,轻轻一点,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便能呈现在眼前。其检索功能更是强大,让我们能在瞬间找到所需的内容,批注功能也为我们的阅读思考提供了便利,高效又实用。
但手机阅读的“信息茧房”效应也不容忽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人应接不暇。而手机的算法推荐,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总是根据我们的浏览历史和偏好,为我们推送相似的内容。长此以往,我们就像被关进了一个“茧房”里,只能看到自己熟悉和认同的信息,认知逐渐固化,思维变得狭隘。如果我们只沉浸在手机推送的同质化内容中,又如何能拓宽自己的视野,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呢?
读书的本质,是与人类文明对话。每一本经典著作,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纸质书以其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引领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的海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汲取他们的思想精华。这种深度阅读,能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而碎片化的信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鲜感和刺激,但它们往往缺乏深度和连贯性,难以对我们的精神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手机阅读中,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更难以与作者进行深度的对话。而纸质书则不同,它能让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初衷,正是为了强调书籍作为文化载体的不可替代性。每年的4月2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提醒着我们书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每一本纸质书,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它的纸张、油墨、装帧,都蕴含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韵味。在翻阅纸质书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这种文化传承的仪式感,是手机阅读无法体验到的。纸质书,就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是文化传承的桥梁。
让阅读回归思考的本质
近几年,新乡市持续建设开放馨香书坊,通过构建全方位多辐射的城市书网,更好地与全民阅读活动相结合、相促进,拓宽全民阅读的载体和渠道,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群众走进书坊,培育大众的读书习惯,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新乡建设,让城市书坊真正成为“小书坊大民生,小书坊大文化,小书坊大幸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手机普及的当下,我们无需在纸质书与手机阅读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让阅读回归思考的本质。当我们放下手机,翻开一本书,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依然会叩击我们的心灵。
来源:平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