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君霄粉大概是三体人吧,遇水苏醒,脱水则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00:02 1

摘要:哪怕薛宝钗这种已经进入贾府,天天在贵族圈子里打转的人,在自己的生日宴上也会按自己的理解认为贾母是老人家必然爱看热闹戏,而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好久没有写关于君霄的文章了,上一篇我自己写君霄相关的文章已经是 1 月 31 号的事。

这段时间《我的大观园》虽然已经进入巡演模式,但实在是无法下笔。艺术有多样性,有阳春白雪必然也会有下里巴人的市场。

哪怕薛宝钗这种已经进入贾府,天天在贵族圈子里打转的人,在自己的生日宴上也会按自己的理解认为贾母是老人家必然爱看热闹戏,而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贾母也是能看热闹戏的。

作为公侯小姐,从小在极好的环境里长大,嫁的也是公侯,贾母对艺术的审美自有她的一番偏爱,而对下也有她的包容和礼节。所以在第七十五回的中秋夜时,她实际要欣赏的是曲谱越慢的,再悠悠远远地吹来的曲子。

所以大观园再怎么修改剧本,也始终不是《红楼梦》,而大观园里那个也叫林黛玉的人,亦始终不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很多朋友对林黛玉有一种误解,认为她动不动就爱哭,动不动就爱耍小性子,以及动不动就阴阳怪气。 这种作精性格确实不讨人喜欢。

一开始我也不喜欢林妹妹,直到很多年后自己读了好几遍《红楼梦》,又读了很多研究《红楼梦》的书,发现林妹妹和我们的初始印象完全不一样。

想来想去,可能大家对林妹妹产生这样的负面印象,初始来源应该是出自 87 版《红楼梦》,至少自己最初就是因为这部电视剧而不喜欢林黛玉的。

这也是一些黛玉迷批评 87 版红楼的最大的因素,因为从细节来看,87 版《红楼梦》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时候,明显有很多地方和原著不符。

林妹妹在 87 版里第一个镜头就是坐在船上抹眼泪。虽然是为了体现林黛玉小小年纪,就要面对母亲离世和远别父亲的悲伤,但电视剧里这种没有前后铺垫的细节,给观众的直观感受就是林妹妹是个天生爱哭鬼,而不是因为欠贾宝玉前世的浇灌之恩而选择今生用眼泪来偿还的绛珠仙子 。

原著里林黛玉告别父亲并没有详写这个细节,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贾雨村那里,电视剧里林妹妹船上一直哭是导演和编剧硬加的,加就加吧,好歹前因后果交待清楚,不然就会误导观众。但此剧作投入巨大,资金不够导致删减了很多重要情节的铺垫:青梗峰、三生石畔、太虚幻境是一个都没拍。

还有一个细节,是周瑞家的送宫花。

周瑞家的没有按照薛姨妈的吩咐去做,而是擅自改变了送花的顺序,这种奴欺主的行为被林黛玉敏锐地识破了。

很多人不理解林黛玉的做法,认为她是个极难伺候的人,毕竟我们没有在贵族豪门里生活过,不能理解大户人家的规矩。

其实代入现在的职场就可以理解,林妹妹相当于新调过来的项目经理,还深受董事长(贾母)的偏爱,但总经理(王夫人)不是太喜欢这个项目经理,于是总经理助理(周瑞家的)趁机会想欺负一下这个新来的项目经理,在单位分福利的时候,故意把最差的物资分给了项目经理,并且还告诉项目经理:

“其他部门都挑完了,就剩这么多,都是你们的了。”

如果你是项目经理,你能不能听出来这话里隐藏的意思?听明白了会不会生气?

当然,如果你要是听不出来这话里隐藏的意思,那就会和迎春一样,被自己房里的丫鬟和婆子们欺负得死死的。

原著里写林妹妹这种应对态度,是想表达林妹妹年纪虽小,却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没有人可以 PUA 到她。

本身这么做没有问题,但糟就糟在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上面。在电视剧里先是让林妹妹嫌弃地扔回了盘子里,然后又翻了个白眼,同时还给了屋里丫鬟婆子们一脸懵的镜头,就更衬托出林妹妹一副很没有礼貌的样子。

实际原著里是这样写的: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这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原著里黛玉只就着宝玉的手看了一眼,都没有拿起来过,更不可能有丢的动作了。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接下来就是宝玉打圆场的话, 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描写黛玉的语句了。

87 版《红楼梦》对林妹妹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毕竟林黛玉是真正的大家闺秀,连贾宝玉的老师都只是贾府的一个亲戚,贾宝玉读书要和贾家其他人挤在一起。

而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是进士出身,放在今天,就相当于林黛玉是由一个正厅级或副省级的干部来给她当家庭老师。这在古代是几乎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林妹妹就是拥有了如此豪华的教育背景。

林黛玉的父亲更是探花出身,得到皇帝很大的信任,手握着重要实权。作者给了林妹妹一个这么牛气轰轰的家庭及教育背景,以及那么优秀的才华,是不会给她写成这种刁钻刻薄的性格的,因为林黛玉主线任务是来报恩的,是来引导宝玉开悟的。刁钻刻薄这种性格是来报仇的。

以及 , 87 版《红楼梦》特别喜欢让林妹妹翻白眼, 包括湘云说戏子像林妹妹,电视剧也让林妹妹翻白眼,原著里同样没有写这些。

这也难怪很多黛玉粉对 87 版不满意了。林黛玉家世和教养极好,《红楼梦》里说宝钗人很好的除了湘云都是些丫鬟婆子,说黛玉小性儿的除了湘云、宝钗也还是丫鬟和婆子。

实际上林妹妹待所有人都很客气礼貌。 宝玉房里的小丫鬟佳蕙因为去给林妹妹送东西,刚好遇到林妹妹房里发月钱,看到佳蕙送东西来了直接抓了一把钱赏给她。

人人都嫌弃的赵姨娘偷偷去找探春又不想让人知道,假意到黛玉房里走一遭,林妹妹心知肚明,却什么也不说,礼节周全地接待了赵姨娘。

薛宝钗派自己屋里的婆子晚上去给黛玉送燕窝,黛玉忙打发人赏钱给她,还说难为跑一趟,不要误了她发财。原因是宝钗房里的婆子晚上守夜觉得无聊所以聚众赌博,最后成为了抄检大观园的隐患(这里隐藏了宝钗的管理问题,不在此文的范围里,就不多讲了)。

最难得的是香菱学诗,黛玉真诚以待、倾心相授,给香菱短暂且惨淡的人生里抹上了那么一段温暖的色彩。

林妹妹还有一个被放大了的“污”点是她形容刘姥姥是母蝗虫。怎么说呢,有的人对他人的尊重可能仅仅只体现在口头上,有的人是体现在行动里。

黛玉当时讲那一番话的背景,是源自贾母让惜春画一副可以送给刘姥姥的大观园图,惜春正在那里闹脾气呢,前面还有宝钗等人的一大段铺垫,才有了后面黛玉为了哄她开心,氛围已经烘托到那里了才讲了这句话。

本来是讲君霄,却把林妹妹讲了大半天,其实就是表明个态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可以演绎出《红楼梦》里的林妹妹。而且那么多演绎黛玉的演员里,只有陈晓旭老师读懂了林黛玉,但也没有能完整地呈现林妹妹。

并且现在和《红楼梦》相关的几乎所有文艺作品,都只会讲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却无法挖掘出宝黛之间那份灵魂深处的惺惺相惜。

如果没有真正读懂林妹妹,那演绎林妹妹的作品都几乎是灾难般的存在。

君霄的优秀,配得上一部好的作品,一部作为唯一男女主的好作品。这个好,是能够经受得住时光考验的,一时的风光和喧嚣,并不能说明什么。

87 版《红楼梦》当年刚推出来也有很多人骂,但当年收视率确实不错,并且 10 年后再看,越看越觉得经典。等过了 30 多年,发现这部其实并不算完美的作品,竟然成为了无法超越的存在。

而有些作品当年收视率相当不错,也被当成经典很多年,随着时代发展,发现当年的一些所谓经典作品竟然是部大烂片。

所以就见仁见智,且留给时光吧。

君霄合作的作品细细数下来确实极少,但就是这么少的合作里,她们之间对艺术表达的惺惺相惜,都转化到了角色里,这份优秀演员之间的默契,实在是太珍贵了。

这世界上有非常非常多优秀的演员,但优秀同时相互之间配合还能默契十足的演员则是凤毛麟角。

手里拿着一对王炸的人,却把王炸拆开来用,别人只需要拿着四个 3 组成的炸弹,就能够轻松打赢两个被拆开的王。

所以不会打牌就不要打。而故意拆开来打的,那就不是 蠢,只能说明这背后有更大的利益存在,牺牲两个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打牌人的私利而已。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动物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因为聊到这里想到了甲亢哥来中国时,从成都站开始出现的重庆荣昌卤鹅哥。投喂甲亢哥卤鹅的人姓江,人称江哥。江哥跟着甲亢哥从成都追到重庆,到香港,到深圳,到长沙,只为了给家乡特产打一个广告。

此时的江哥还是一个欠了一屁股债的助农博主,他想让自己的助农之路还能延续下去,于是借了钱去追甲亢哥,中途被人骂他蹭流量骂到直流泪,一度打算放弃。

但最后江哥赢得了所有正常人的尊重,也为重庆荣昌的出圈打开了局面。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因为接下来的发展,才是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重庆荣昌火了以后,荣昌政府迅速做出回应,给江哥颁奖,发奖金,给他成立公司,让他直播带货,以及 因爆火带来的客流而对市政管理方面进行各种规范性安排,还专门对有好口碑的卤鹅店进行集中推广,并且把这些过程都大大方方地发在了网上。

这个过程里没有官僚作风,没有装模作样自我吹嘘,甚至在直播里推广的时候,都不仅仅是在推广荣昌,而是把整个重庆甚至包括挨重庆近的四川各个城市都推广了一遍。

(话说为什么没有宜宾,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离长江边上的重庆也很近的好吧。我们宜宾有相当好吃的宜宾燃面,李庄白糕,双河凉糕、五粮液、把把烧,尤其那个双河凉糕是整个西南加西北加正西方向最好吃的甜品,没有之一。其他地方的凉糕和双河凉糕完全是两个品种。)

百姓和百姓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反正我肯定做不到像江哥那样。而管理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差距也同样巨大,荣昌政F在这个期间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让人心生敬佩。

再反观有些类似的部门,只会摆架子说空话,话说得很好听,事却办得一塌糊涂。有流量不会正向运用,反而在里面搅浑水。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呀!

在文化复兴的路上要是都遇到这种官僚作风严重的管理层,还谈什么复兴。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其实没啥主题,谢谢耐心看到了这里的朋友。主要是昨天有朋友发来一段何赛飞老师的戏曲作品,听完的感觉:越剧真的太好听了,怎么成都就没有专业的越剧团,要是有的话,每个星期至少去两次剧院。

以及君霄的全本《梁祝》快要上演了,那颗沉寂了其实只有两个多月、但感觉起码有一年之久的心这才稍微活泛了一点。

就有点像《三体》里面的三体人,遇到水(君霄合体)就复活,缺水就休眠。

中间废话有点多,还是因为大观园之后,可能姐俩很难再有机会合作和红楼梦相关的作品了。即便以后还有机会,在年龄方面也肯定不会像当下这个年龄那么合适,对于想在艺术层面领略君霄魅力的观众,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还是希望她们都能遇到优秀的作品,希望重新洗牌,重新组合成王炸,并且遇到懂得把王炸威力运用到极致的人。

来源:汾州诚德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