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播渠道的丰富让写作门槛变低了,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作似的。我曾听说小学生用智能手表写小说,还在熟人圈里流传。
传播渠道的丰富让写作门槛变低了,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作似的。我曾听说小学生用智能手表写小说,还在熟人圈里流传。
但在真实的写作圈里,你可能想象不出写手的待遇有多差。
写手是什么?按千字报价的一门赚钱营生。
可能有人会果断拒绝千字几元的报酬,但你一定也听说过,那些没有退休工资的阿姨,他们连打零工的机会都没有,会认真做一些单价极低的手工贴补家用。比如针织或者小饰品,对于需要佩戴老花镜的老年人来说,是非常消耗时间和体力的。
作为一名籍籍无名的写手,当你没有选择时,你可能也会接千字几元的写稿需求。
其实你能接触到哪个层级的客户,基本就决定了你能拿到哪种水平的报酬。
我接过最便宜的写稿需求,就是仅仅千字五块。
至于那个项目,我都不敢说我是在和人对接。因为一切操作都是在系统完成,基本不需要和人接触。大家都可以领任务,通过系统接单、提交审核,然后领取微薄薪酬。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已被异化为制造垃圾稿件的机器人。
但稿子的要求并不低,要根据几个关键词写一篇新闻稿,不低于800字,还要求原创。
后来有个文旅稿件的项目,是和某企业员工对接的,千字/25元,每周提交3篇1000字左右的文旅稿件,原创率需达到70%,还要配图。每月稿费是由该公司财务直接打到我银行卡!
至于接工作室或广告公司的单子,对接人的角色其实仅仅是需求发布者,他手里的单子确实多,他手里的单子应该都是转了几手才发布的,看看单价便一目了然。
后来我在一个平台接项目,一般对接人是负责招聘或者负责项目的,采取的是按月合作模式,按月费用几千到上万不等,用人单位先将每月预算打到平台,然后平台招人,为其匹配合适的线上远程工作者。平台再按月给工作者发放薪酬,但是平台要向工作者收取20%的平台服务费。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写稿子要跟甲方直接对接才行。也就是说尽量直接和企业的招聘负责人或老板去谈。当然好项目对写稿要求更高,写手本身必须同时具备独立接项目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虽然可拿到第一手需求,但沟通也需要技巧。更重要的是,不仅需要写多种类型的稿件,而且讲究时效性,你必须把稿子写得又快又好,背后也要花许多功夫钻研新领域。
信息大爆炸时代,整个写手生态就是这样,文稿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处处都需要文稿支撑。短到几十个字的朋友圈文案、十五秒的视频脚本,再到作为企业宣传窗口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长到过万字的毕业论文,看似给写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大多数挣扎于温饱线边缘的写手来说,其实根本接触不到甲方,也根本不能拥有署名权。
写作之战,本质上也是资源掠夺之战。
至于写手和作家的区别,就不仅仅是署名权的问题。
写手像是看不见的影子,安安静静站在每一个文字背后,永远忙于解决他人的写作问题,为他人做嫁衣。
作家也需要对接杂志社、出版方等,但是他们的写作在创作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只是为了纯粹的爱好而写作。
也一定有人,熬过漫漫黑夜,从普通写手一路闯关成为真正的作家。
想要成为作家,意味着你得拼尽一切不停置换身边的资源,让更多的专业人士看见你的写作能力。
当然作家也可能摇身一变为甲方,顶着“作家”的头衔四处剽窃佳作,或者寻求跟自己风格相似的写手来帮自己写稿。
本质上来说,写作被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化之后,整个流通过程跟传统制造业的流水线作业并无多大差别。
在大众传媒时代,造神是很平常的事,捧红一个作家也很容易。
众多写手的存在,整体拉升了大众的写作水平。
你在看的朋友圈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说不定每一条都是找专业写手进行私人定制的。
某些账号总是金句频出,因为这个账号背后以低价养活了一大批写手,在为账号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当然,优秀作家也并不少,只是他们的作品还需要留给时间检验。
当下,大量普通写手的饭碗,将在AI的冲击下被瓜分、蚕食。
在未来,如果把作家比喻为浪花,写手就如泡沫一样环绕在一朵朵浪花之间。
大浪淘沙,真正有实力的写手会继续一路打怪升级,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而唯有真正优秀的作家,才可以带着有份量的作品,被写进文学史。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