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赛事中,20支人形机器人队伍与12000名人类跑者共同挑战21.0975公里赛道,其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优必选科技联合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钟的成绩率先冲线。
前两日,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
赛事中,20支人形机器人队伍与12000名人类跑者共同挑战21.0975公里赛道,其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优必选科技联合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钟的成绩率先冲线。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一同站上跑道,这一事件本就充满了话题度与看点,而赛场上各路机器人贡献的出圈名场面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它们大多数并没有很强,反而都是跑道小趴菜:
例如,顶着“小巨人队”名号出场,却是参赛队伍中最矮的机器人,在小碎步向前时不忘挥手回应现场观众↓
有跑着跑着头掉了,但扶起后仍然继续比赛的↓
还有因为长时间行走摩擦造成机器人关节过热,需要人类队友为其喷射冷却液的↓
尽管比赛现场“糗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但公众也借此机会直观感受到人形机器人在创新与研发过程中,需要面临与克服的诸多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晚登台表演并一炮走红的宇树机器人G1也出现在了赛场终点,不过开跑即摔倒。
事后,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后,宇树科技官方回应道“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G1人形机器人),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请大家不要误解。”
而在这些插曲之外,此次赛事的影响力可谓再次掀起公众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高度关注。据“媒介三六零”统计,本次赛事直播观看人次突破5000万,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0亿,参赛机器人品牌电商平台搜索量激增300%。
其实从广告营销的角度来看,TOP君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人形机器人参与广告拍摄与宣传的营销案例,品牌们可谓率先抓住行业热点与看点,实现商业化落地。
例如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出圈之后,就先后有燕之屋、安慕希、伊利等品牌抓住合作契机,通过人形机器人的表现为旗下产品增加看点与卖点。
今年三月初,燕之屋邀请宇树机器人实地探访燕之屋燕窝智能工厂,通过画面拼接与后期配音以机器人口吻带领消费者打卡燕之屋燕窝文化馆、透明燕窝生产车间、燕之屋燕窝研究院等地,为大家揭秘一碗好燕窝的诞生。
无独有偶,安慕希为推广新品“黄桃燕麦爆珠酸奶”,邀请到宇树H1 和G1两位机器人进行“代演人测试”,分别输入指令让机器人们在线演绎酸奶爆好喝的状态。
而伊利则为宇树机器人套上了伊利马甲,定位为实习生伊树,干起了牧场喂牛、工厂解说等工作。
客观来说,新奇的事物天然能够收割眼球、获得流量,但在搜集上述广告案例时,TOP君也不禁想到此前曾红极一时的数字人、NFT、元宇宙等概念。换句话说,在当下较受欢迎的人形机器人营销或许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尝试,但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具有营销价值,仍值得深度探讨。
通过横向对比明星代言、此前的数字人代言等形式,以及纵向对比广告营销对公众带来的情绪价值,TOP君对人形机器人营销有三点看好与三点看衰。
首先,看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助力营销成本的降低。从长期来看,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够大规模应用于广告行业,其成本可能会逐渐降低。
与人类代言人相比,人形机器人不需要支付高额的代言费、差旅费等费用,成本主要集中在前期的研发和中后期可能出现的故障维修等环节。另外,机器人理论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优势显著,能够完成大量的广告拍摄任务,对于一些需要频繁更新广告内容的产品来说,使用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更加经济实惠。
其次,人形机器人能够避免塌房,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这几年,陷入“代言人魔咒”的PRADA可谓精准踩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品牌声誉与品牌形象带来不小的挑战。反观人形机器人,则极少有机会出现道德、法律等问题,能够避免为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可触摸、可对话、可交互的人形机器人让“科技走进现实”有了更真实的感官效果,为广告带来独特的视角和话题性。在当下追求创新和科技感的市场环境下,人形机器人按照预设的程序做出标准且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和动作,精准展示产品信息。
再次,人形机器人学习能力强,可定制化内容丰富。机器人往往通过大量的模型训练、多任务处理、海量文本语料的学习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任务要求,已经上市的人形机器人必须拥有较强的语言和行为学习能力,因此它们可以轻松地根据不同广告主题定制语言和行为,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告提供本地化服务,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
不过,上述的看好其实也是TOP君对于人形机器人发展抱有的美好期待,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依旧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挑战。
看衰一:,便是人形机器人营销带来的情感共鸣与情绪价值有限。坦白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除了受到需求的驱使外,很多时候还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形机器人虽然可以模拟一些情感,但受外形和语料的限制,很难像人类代言人那样真正地传递复杂的情感,难以通过真实的经历和体验打动消费者。
看衰二:则是人形机器人能否拥有持续的流量、看点与话题度。而这,或许也是人工智能领域很多新兴概念遇到的统一难题。新概念的产生固然令人痴狂,但如果后续发展没有进一步的成绩,最终不可避免又将落得无人问津的田地。
看衰三:是大众接受程度还不确定。当下,公众对于机器人代言的态度还不清晰明朗,部分消费者因为担心机器人会取代未来的工作机会,或因对机器人缺乏真情实感等存在抵触情绪,这些不明朗的情绪也会对品牌带来不利影响。
其实,上述看衰的点汇集起来就是在问:谁会为人形机器人营销买单?
消费者究竟会因为一时的情绪高涨激情消费,还是会受理性驱动进行批判,争议似乎永远存在。对于品牌来说,不论是明星代言,还是人形机器人营销,最终可持续的转化才是硬道理。
贸易战加剧,中国工厂的反击让DHgate敦煌网爆火
范冰冰与素人互勉,带着品牌“打入摄影圈”
内卷时代,品牌还需要定位吗?
来源:Top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