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属于瑕不掩瑜的,毕竟演员阵容基本上都是属于能叫得出名字的老戏骨,演技实力算得上是清晰可见。
文丨娱阅半生
编辑丨娱阅半生
陈道明三年前的箴言“演员得挑戏”在此刻震耳欲聋,揭开了影视圈“什么火演什么”的行业疮疤
作为近期的热播剧《我的后半生》,从开播到结束,一直都是争议不断。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属于瑕不掩瑜的,毕竟演员阵容基本上都是属于能叫得出名字的老戏骨,演技实力算得上是清晰可见。
但是谁能想到,邬君梅作为剧中一个配角,居然成了最大的败笔。
又有谁能想到,当年陈道明三年前说的“演员得挑戏”,居然变成了回旋镖,扎在她身上了。
邬君梅在整部剧中的戏份并不是很多,只是一个配角,但是戏份还是很重要的。
毕竟在《我的后半生》大结局出场的她,完全可以说得上是“压轴”。
但是这个“压轴”一点都名不副实。
剧中老好人苟秉强为了救人,从而导致突发心梗去世。
在追悼会上,所有前来悼念的人不说哭得撕心裂肺,但也最起码表情难过。
但是她所饰演的“乐水珊”在追悼会上全程微笑,在镜头多次给到她时,那表情简直给人一种,她参加的是婚礼,而不是葬礼。
直接与其他演员的悲痛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从而引发网友的怒火,甚至有网友表示:“这是演技滑坡,还是职业素养有问题”?
除此之外,在她和沈卓然的婚礼现场中,面对李黑豹的抢亲这一戏份,邬君梅从头到尾都没有状态。
要知道这是在抢亲哎,意味着邬君梅要从两个男人中间选择一个,不说坚定选择一人时的那种抉择感。
就说最起码也该有一种震惊、犹豫亦或者是感动的感觉吧。
但是邬君梅却是全程面无表情,脸上僵硬的表情,再加上有点木的表达方式,直接给人一种“傀儡”的感觉。
虽然有网友表示,邬君梅作为美籍华人,她在表演方面可能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就好比在《我的后半生》中,她在追悼会上的微笑,就被网友解读为西方文化中对逝者的美好回忆。
但是这个解释多少有点差强人意,毕竟这是在国内,也是国产剧,对逝者缅怀才是最大的尊重。
况且,入乡随俗多少也是一个演员的基本素养吧。
还有被网友吐槽的就是邬君梅的普通话,听起来多少也有些别扭。
无独有偶,邬君梅僵硬的表情可不仅仅在这部剧中。
《六姊妹》在今年的开年大剧《六姊妹》中,她就在其中饰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
要知道剧情背景可是多姊妹家庭的矛盾纠纷。
就好比重男轻女、父母偏心以及一碗水端不平等人性复杂,对于“母亲”这个角色,有着极大的演技考验。
但是邬君梅饰演的母亲角色,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僵尸化”演技。
简单的来说,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演技展露。
举个例子,作为一个母亲,最起码面对孩子的时候,眼神应该是充满母爱和温暖的。
但是她在剧中的眼神,一直都是冷冰冰的,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更多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一样。
直接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违和感。
除此之外,还有邬君梅的妆造,要知道背景故事是在60年代,一个多姊妹的家庭,怎么可能让“母亲”这个角色保养得那么好。
说不好听一点,要不是“母亲”这个身份带入,很多人会误以为她和梅婷饰演的角色才是姐妹。
而最让人接受不了的,就是她在剧中吃戏的表现。
记得剧中有一场吃野菜饼的戏份,邬君梅吃饼的时候,动作优雅从容,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在享用米其林大餐。
这也是因为与物资匮乏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导致观众很难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老百姓生活的艰辛。
所以说邬君梅的表达和情绪都浮在表面,根本就没有走心,看起来好像表达出来那个意思了,但是如果仔细看的话。
那就直接给人一种,“我就是在敷衍你”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这样,邬君梅在整个剧中台词表达就很平淡,记得当时就被人吐槽过,好像“机器人背台词”。
都说一个角色如果想要打动观众,最起码的前提就是共情。
当人和角色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才能够最大化地呈现出角色的魅力。
还记得当年在《如懿传》中,邬君梅饰演的太后就被网友群嘲过。
甚至在网友发现其美国籍的身份之后,直接将她“中西混搭演技”给送上了热搜。
而面对这种网络争议,邬君梅的应对始终带着海派优雅:“演员是容器,装得下赞美,也要容得下石子。”
但是面对现如今这种结局,或许她真的应该重新审视当初陈道明的忠告。
毕竟好演员不能只做一个“容器”,更多的还是应该做“过滤器”。
当85花们还在古偶剧里比拼仙气,邬君梅在《六姊妹》中“贵妇下乡”事故给行业敲响警钟。
真正的表演艺术不是万能钥匙,而是找准锁眼的精准匹配。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新琴的点评:“邬君梅的失败不是演技倒退,而是行业惯出来的角色傲慢——以为演技可以熨平所有时代褶皱”。
该说不说,邬君梅曾经在《陪读妈妈》中,用一滴眼泪征服观众,但是如今在《我的后半生》中,因为一个微笑,从而引发争议。
这样的反差,属实令人唏嘘。
来源:菲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