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让北疆文化遗产“活”起来

摘要:“这类文化资源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很大,大家务必留意每一处细节……”12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董杰,正细致地向学生们讲解文物遗产多模态数据提取的关键点。

“这类文化资源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很大,大家务必留意每一处细节……”12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董杰,正细致地向学生们讲解文物遗产多模态数据提取的关键点。

文物遗产多模态数据提取对于建设北疆文化资源数据库来说,是一项前期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北疆文化资源数据库是实验室重点搭建的平台,该平台将北疆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如何让内蒙古文化遗产真正地‘活’起来,‘走’出去,是我们实验室一直努力的方向。”董杰说道。作为内蒙古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它由内蒙古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合作建立,该实验室既锚定同中华文化贯通一体,又面向数智时代的北疆文化展现方案等前沿科技,深挖中华文化认同的认知智能等共性问题。

据了解,北疆文化资源数据库目前有1864件文物数据、1351部古籍以及1127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北疆大地上多民族多类型文化遗产文字、图片、音视频多种模态数据在此汇聚,通过API接口与多元应用场景智能对接,在融合出版、展览展示、数字内容、文旅融合、文创产品五大领域“大显身手”。

“我们出版的《文物活起来(AR读本)》,读者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全方位了解文物,也可以通过AR技术将文物与现实世界相叠加。”董杰介绍。实验室将科技赋能阅读,让文物可穿越时空“立”于眼前,不仅如此,在昭君博物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验馆,该实验室将VR技术应用在展览中,为观众带来了更多互动和探索体验。

实验室打造的“听文物讲民族交往故事”凭专利加持,搭乘“道中华”传播专列,化身“文化火种”,燃遍全国,传颂北疆民族交融佳话;实验室研发的“文化数字化在线展馆系统”更是凭借硬核科技与深厚底蕴,斩获百万级成果转让,树立内蒙古文化科技“标杆”,引得业界瞩目。

在这亮眼成绩背后,是文化遗产“复活”的漫漫长路,满是荆棘与汗水。实验室灯光常彻夜长明,成员们围坐研讨,思维碰撞,又常深入乡村牧区、边境旗县一线调研。“有一次为挽救一项濒危传统技艺,我们联合了多专家齐心协力攻坚破难。”董杰回忆道,“文博专家负责追溯文化根源,非遗传承人演示技艺精髓,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手段检测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再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本体和工序进行数据化,探索传承创新与文创衍生的新方式,经过无数次尝试,才让那些北疆瑰宝重现光彩。”

这份坚守收获认可,依托实验室组建的文化遗产智能应用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团队入选内蒙古首批“英才兴蒙”团队。荣誉加身,使命在肩,实验室负责人董杰感言,这是沉甸甸的托付,更是集结各方力量的“集结号”,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让北疆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立足北疆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彩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磊 王丽红 摄影报道)

来源:正北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