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品牌声名远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06:53 4

摘要:近日,在四川宣汉县大成镇蜀宣花牛养殖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分割好的牛肉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养殖户刘钦国算了一笔账:“去年把20头牛交给养殖场托管,到年底牛出栏后,分得5万元红利。”

近日,在四川宣汉县大成镇蜀宣花牛养殖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分割好的牛肉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养殖户刘钦国算了一笔账:“去年把20头牛交给养殖场托管,到年底牛出栏后,分得5万元红利。”

宣汉县是全国商品牛基地县,牛生产总量居全省农区第一位,去年牛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近年来,宣汉县立足资源禀赋,不仅让“蜀宣花牛”等特色品牌声名远扬,更帮助成千上万农户过上了富足日子。

作为农业大县,宣汉峰城玉米享誉省内外,该县积极探索秸秆饲料化利用新途径,引领撬动各类资本共同发展优质牧草产业,形成了绿色循环发展产业链。该县瞄准当地资源优势,鼓励加快牛产业发展,每年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超13亿元,建成了肉牛规模化养殖场228家,肉牛存栏量达15.7万头,肉牛出栏量达9.5万头。

在政策推动下,四川缘满集团等龙头企业落地生根,建成蜀宣花牛种牛场、育肥基地、农作物秸秆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等全产业链项目,带动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9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25%。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科院深度合作,宣汉县建成牛人工授精站33个,良种覆盖率达100%。

宣汉县还通过改革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入股有股金,养殖赚现金,咱成了‘四金’农民。”马滩村村民李满元说。通过“牛寄养”“牛托管”等创新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带动养牛农户平均年增收超1万元。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引领、农民参与”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坚实。

牛产业只是宣汉特色产业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海拔1200余米的龙泉土家族乡厚朴种植基地,层层山坡上,碗口粗的厚朴树挺拔而立。厚朴皮是中药材里的“黄金”,一吨能卖2万元。

宣汉县素有“药物之乡”美誉,中药材年综合产值达18亿元。如何让深山里的药材变成“致富良方”?宣汉县的答案是:标准化种植、品牌化经营、全链条发展。

依托独特的地质条件和立体气候,宣汉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26万亩,培育木香、黄连、厚朴等70余个品种。龙泉乡6万亩木香基地更是全国最大单体种植区,当地正在创建“中国木香之乡”。

“过去卖原料,一吨赚几百元;现在做深加工,利润翻了几番。”宣汉琦云药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琦云药业拥有12个国药准字号产品,中药饮片年产量达400种。龙森药业、百里峡等企业则聚焦初加工,年处理药材超万吨,带动全县药材闯市场。

宣汉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企业统一供种、指导、收购,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分红等多渠道增收。琦云药业等企业吸纳农户就近务工,带动农民变身药材工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季节性用工岗位2万个以上,实现人均务工收入达1万余元,切实带动群众增收。

通过大力发展“牛药菌茶果”五大特色农产业,2024年,宣汉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0亿元,其中五大产业产值超27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冲介绍,根据规划,全县将加快建设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保护区,打造“蜀宣花牛”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