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文明之风建首善之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08:00 2

摘要: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精神内核。《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近五年,市人大常委会于近日启动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并同步开展“万名代表走基层”活动。即日起,本报开设“建文明首善之区”专栏,跟随人大代表

开栏的话

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精神内核。《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近五年,市人大常委会于近日启动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并同步开展“万名代表走基层”活动。即日起,本报开设“建文明首善之区”专栏,跟随人大代表的脚步,走基层、找问题、提对策,在全面检视法规实施成效的同时,探究其背后更长效的文明培育机制,展示千年古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答卷”。

在长安街台基厂路口,交通文明引导员和青年志愿者一起,引导行人文明过马路,协助维护路口交通秩序。本报记者 贾同军摄

在西城区康乐里小学,小学生们践行“光盘”。本报记者 邓伟摄

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将印制的“就餐请使用公筷”宣传海报张贴到辖区开业餐厅的醒目位置,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报记者 吴镝摄

教化之行,建首善自京师始。进入新时代,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仓廪实”“衣食足”,还有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落实中央和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先行一步为“文明”立法,制定出台《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于2020年6月1日施行,既为城市文明治理提供了抓手,也为首都市民规范自身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

条例实施近五年,管不管用、好不好用?今年4月中旬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将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一次全面“体检”。这背后,不仅是对法规施行成效的检验,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再动员。

这场覆盖全市的执法检查行动中,1.6万余名三级人大代表将深入基层一线,既当“监督员”又当“宣传员”,将立法时的“万人参与”转化为执法中的“全民践行”。从条例制定时“万人问卷”问计于民,到如今执法检查中“代表问效”取信于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贯穿始终,彰显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智慧。

覆盖“线上+线下”

检查范围拓展至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大国首都,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风气向上向善。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既是社会治理的新课题,也是落实条例的新要求。”执法检查组副组长、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办主任潘临珠说,比如,如何进一步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网络传播乱象如何更好治理,社会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等等。“因此,按照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检查纳入了今年的监督工作计划。”

重点查什么?根据方案,执法检查覆盖“线下+线上”,既包括好人好事宣传激励、青少年文明行为养成、支持鼓励见义勇为、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向上向善社会风尚营造情况,也包括如何构筑正气充盈网络空间,如网络生态治理、丰富网络道德实践、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以及针对网络诈骗、造谣诽谤、虚假信息传播等乱象进行综合治理等情况。

“文明”不止于具体的行为,更包含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和谐、友善、互助的良好关系。

因此,执法检查也“走深一步”。“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对检查重点进行了延伸和扩展,将检查范围扩展到与条例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精神卫生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重点对‘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情况’进行检查。”潘临珠进一步解释说,既包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也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完善社会救助帮扶困难群体等内容,以期通过执法检查,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遏制社会不良风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让“身边人”带动“身边事”

“万名代表走基层”再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执法检查将同步启动“万名代表走基层”活动。这既是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具体实践,也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让“身边人”带动“身边事”,推动文明条例从纸面条文更好转化为社会共识的生动示范。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完善“万名代表走基层”机制,发动市、区、乡镇万余名三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围绕事关市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修法和执法检查工作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大程度汇民意聚民智。

今年,全市人大代表再次将关注点聚焦“文明”,计划于5月,通过2周左右时间,围绕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深入代表家站面对面听取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同时,全市16个区人大常委会将围绕检查重点,结合各区实际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立法时,条例就曾通过万名代表广泛征求了意见建议。”潘临珠给出一组数据,法规起草时,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141万余人完成线上问卷,线下入户采集市民意见6400份,并通过各级人大代表联动,收回问卷10751份。“可以说,京版文明新规的出台凝聚着北京市民的共识。”

如今,条例实施近五年,代表们将从法规制定者转身成为执法监督者,既带着“法规管不管用、好不好用”的问题直达一线,又将发挥“身教胜于言传”的示范效应,以自身经历阐释文明内涵。

法治刚性约束与文明底蕴共振

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连年上升

一个城市的发展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北京早在条例制定之初就确立了“德法共治”的治理思路。从公共场所控烟到推行分餐、使用公筷,从拒绝舌尖浪费到规范养犬行为,6大类、29项具体治理规范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既回应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也彰显着首都应有的文明高度。

首都文明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80分,保持连续上升态势。其中,公共秩序综合得分最高、提升最为明显;问卷调查中,公共参与得分最高;实地观测中,各领域不文明行为平均发生率普遍下降;网络监测中,“讽刺挖苦”“盲目跟风”等不文明上网行为占比持续降低。

首都文明办将条例的贯彻落实纳入精神文明“五大”创建测评体系,设置诚信建设、文明餐桌、文明旅游、交通文明等评估指标,强化公共场所文明引导,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各区将文明条例实施作为推进文明城区创建的有力抓手,通过开展文明行为促进季、文明我监督、文明随手拍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贯彻落实活动,有效增强了市民群众的文明促进意识、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全市现有的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62个文明实践所、7072个文明实践站,已经成为传播新思想、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解决民众实际困难的重要阵地,以“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等为代表的首都志愿者遍布城乡基层,彰显城市文明底色。在最近中央文明办公示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拟命名名单中,本市有6个区入选,数量居直辖市之首。

“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承载着示范引领的使命。因此,这次执法检查目的和意义也不仅仅是行为的规制。”潘临珠表示,检查组将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形成“文明压力传导链”,同时通过媒体持续追踪报道产生“文明示范效应”,并邀请市民参与评议激发“文明自觉意识”,通过这样立体化的动员,将文明理念转化为更多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行动。

执法检查报告拟于9月下旬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10月形成审议意见书,交市政府研究办理。市政府及有关法规实施机关将在收到审议意见书后三个月内,提交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方案的报告,一年内提交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由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通报市人大代表,并向社会公布。市人大常委会将适时进行跟踪检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