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文《夜雨寄北》:“除了肯定和赞美,还要写出疑难和暗伤”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07:22 2

摘要:“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不管是在各个剧组里,还是远在戈壁滩上和祁连山中,写小说的愿望从来都没有在我的身体里消失过,它们与旷野上的篝火有关,与黄河里的春潮有关,但更与那些从犄角旮旯里奔行出来和我遭逢的人事有关,那座自我幼年时就痴迷与追随的戏台,从来就没有消失,而是扩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不管是在各个剧组里,还是远在戈壁滩上和祁连山中,写小说的愿望从来都没有在我的身体里消失过,它们与旷野上的篝火有关,与黄河里的春潮有关,但更与那些从犄角旮旯里奔行出来和我遭逢的人事有关,那座自我幼年时就痴迷与追随的戏台,从来就没有消失,而是扩展到了我眼前的无边尘世里……”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在主持刀锋图书奖典礼之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近日,花城出版社推出李修文中短篇小说集《夜雨寄北》,由四篇直面当代生活的作品集结而成:《夜雨寄北》《木棉或鲇鱼》《灵骨塔》《记一次春游》展开了当代人心灵突围的历程,这些小说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好小说、《收获》文学榜、《小说月报》年度之选、中国作家网优选中短篇等重要榜单,《木棉或鲇鱼》曾获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

这是李修文小说创作的厚积薄发,也是观察他小说最新叙事和审美探索的有效窗口。评论家陈培浩认为,《夜雨寄北》中触及的社会现实更加广泛、时间跨度更大,包括影视投资热、成功学热等现象、自媒体和网络直播的勃兴等。李修文的小说以现实和魔幻交织的多样化叙事链接复杂的当代生活,具有可贵的现实意识,从人物与时代相遇的命运起伏中,表现作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思索。

小说中许多个“我”展开辩论

李修文最初以长篇小说《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亮相文坛,散文作品《山河袈裟》《诗来见我》《致江东父老》引发关注,其中《山河袈裟》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2024年他出版长篇小说《猛虎下山》,到最新小说集《夜雨寄北》面世。他以小说和散文两种不同的文体来展开文学创作和人文探索。李修文的散文常常写于奔忙的途中,在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上,他以饱满的情感讲述门卫、小贩、快递员、清洁工等普通人的情感和尊严,写出“人生绝不应该向此时此地举手投降”的信念,获得读者的共情与共鸣,他被称为对世界怀有深情爱意的写作者;而小说集《夜雨寄北》读来的感觉是小说家的冷峻、理性和内敛的情感。他如何驾驭散文创作和小说创作的不同?

散文和小说对李修文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说,“重新写小说其实是生活和生命的必然,是萍水相逢的普通人将我拽回了小说家的行列,让我重新看见了蒲松龄,那些复杂而孱弱的生命,那些幽微而难以说清的处境,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都是我小说写作的动因和素材。”他还以法庭庭审为例,生动地解锁小说与散文不同的特点,“法庭里出现的人物都能成为散文作者,而小说是许多个‘我’要在此展开辩论、斗争、说服他人,也说服自己,这样可能的公正才得以诞生。小说让我们拥有一双回望尘世的眼睛,怀想、追忆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

他有许多年一直在陕甘宁一带生活,他表示:“《山河袈裟》中的很多语感和语境,是我和当地风土和人们厮混了好多年之后才诞生的,我写他们的处境就是写我自己的处境,他们成为了我命运的一部分。如果我要继续写散文,就必须像当年一样,去行脚,有更加宽广的遭遇,我时时刻刻都准备这样做。写作需要大量货真价实的生活基础作为支撑。”

“无穷的远方”就在自己身边

在短篇《木棉或鲇鱼》《记一次春游》的有限篇幅中,李修文从人物于慧、李家玉的青年情结到中年境遇的人生走向中,延展出小说的纵深。台风席卷,一场台风的两个名字,《木棉或鲇鱼》指向人性深处的不同面向,将本来人生不同轨的两人结合于同一个屋檐下,因为同一件沉重的往事,他们各自经历着艰难选择,小说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历险。《夜雨寄北》收录的四部小说,直面不同行业普通人的生存故事和心灵突围,以现实和魔幻交织的叙事手法,呈现中国社会变化中经济发展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从人物中年与青年的对话,为读者提供了回望历史的视角,对当下复杂现实的深层理解。他的小说打开丰富的社会层面,进入宽广、复杂的人群和世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成为李修文人生中的真实经历,他的小说取景框里,持续关注普通人在时代大潮中的起伏人生。

李修文有很长时间在影视剧组的工作经历,不同取景地的迁移,万里河山走遍,戈壁滩上的生活,让他感到“无穷的远方”就在自己的身边,“无数人”也是他的同路人、伙伴和陌路弟兄,他亲近地称之为江东父老。他告诉记者,曾经遇见过一个戈壁滩上的修路工,在漫天风沙之中,他们去看他种下的那株桃树,从没开过花,但那株桃树却是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的桃树,“也许那个修路工也是这世上唯一在戈壁滩种桃树的人,哪怕再卑微,谁的内心里没有暴风刮过?谁的身体里不是装着千山万水?这就是我去写他们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不做他们生活的观光客,要紧的事情有两桩:“要想尽办法,去创造和修路工、戈壁滩和桃树同在的命运;除了肯定和赞美,他们的疑难、未曾说出的话,他们所遭受的隐疾与暗伤是什么,又在何处,才是真正的文学书写的信物。”评论家张莉认为,“这位作家犹如人性世界的拾荒人,他把我们忽略的、熟视无睹的人事一点点拾到他的文字里,炼成了属于他的金光闪闪的东西”。

现实和魔幻交织叙写当代生活

从李修文的小说创作来看,从长篇小说《猛虎下山》,到小说集《夜雨寄北》,都是以现实与魔幻交织的方式来叙写当代生活,其中《夜雨寄北》这篇小说以李商隐名篇为题,在小说中承载着隐喻来丰富小说的审美内涵,李修文以现代小说与古典文学传统的融合来展开有个性、有张力的文学叙事,探索古典文学传统如何在当下创作中的创新性发展。

“《夜雨寄北》里的几部小说,于我只是个开始:只要我对现实有兴趣,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就会持续作用于我的写作,他们既是价值观,更是方法论。”李修文表示,当下我们在科幻小说、影视剧乃至综艺节目和游戏中看见的种种设定,蒲松龄早有涉及,许多时候,传统的真正降临与附体,需要我们发现契机,而这个契机,就是真切地投入生活,理解他人的命运。我们只有在生活中建立了属于你的认知,属于你的审美才能被真正激活。

人工智能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文学创作传播各环节的形态都在发生重要的、持续性的变化。AI写作的热度,让我们思索文学写作如何保持个性和情感,保持原创性,避免程式化表达。不少写作者尝试用AI来辅助写作。李修文认为:“AI写作是建立在已有共识基础上的,而新的共识正在来的道路上,我们身为人类的体验,才是新共识形成的前提,写出不能被他人代替的个人经验,这样的作品仍然是我们与AI,DeepSeek竞争之路上的最后武器。”目前,他只想好好写小说,写散文,纯粹的书写,已经足够安顿自己的人生。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