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昆明市官渡区新南站广场,一声哭喊,3岁的小杨梅消失在父亲陈生梨的视线中。发现孩子失踪半个小时后,陈生梨报了警,并于次日采血入库,但这么多年过去,一直没有收到DNA比中的消息,陈生梨也踏上了他为期19年的寻亲之路。
事件回顾:百万公里寻亲路,女儿就在失踪原点附近的残酷真相
2006年,昆明市官渡区新南站广场,一声哭喊,3岁的小杨梅消失在父亲陈生梨的视线中。发现孩子失踪半个小时后,陈生梨报了警,并于次日采血入库,但这么多年过去,一直没有收到DNA比中的消息,陈生梨也踏上了他为期19年的寻亲之路。
此后的19年里,陈生梨为寻找女儿,开车走遍了天津、上海、武汉、深圳等全国各地,因曾一边寻亲一边卖棉花糖,陈生梨又被网友称为“棉花糖爸爸”。
这位“棉花糖爸爸”开废两辆面包车,行程超百万公里,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他寻亲的信息,陈生梨想各种办法出镜,在人贩子余华英的庭审现场外,在贵州村超的比赛现场……近几年,哪里有流量,哪里就能看到陈生梨举着牌子、挤进镜头,寻找女儿小杨梅。
然后命运的捉弄却是这么戏剧性:当小杨梅因上户口采集DNA被确认身份时,陈生梨发现,他踏遍千山万水苦寻19年的女儿,竟然一直生活在当初的失踪点附近。
原来小杨梅是被失踪点附近的一户人家收养,据小杨梅姐姐对媒体介绍说,那家人对小杨梅很好,在私立学校上的学,初中毕业就没上了。小杨梅也曾听其养父说过她不是他亲生的,陈生梨猜小杨梅应该不是被拐走的,如果是被拐走的,应该会被带到离失踪地很远的地方去。
其实在3月15日,陈杨梅给陈生梨打过电话,说看过他的寻女信息,觉得自己很像他要找的女儿,陈生梨回复说如果觉得自己是,就去采血核对。陈杨梅听后就把电话挂了,后来工作忙,也没顾上去采血,直到4月,因陈杨梅去上户口、采血,最终和数据库中的陈生梨留下的DNA“比中”。
至于为什么收养女儿的家庭这么晚才去给小杨梅上户口,陈生梨也不清楚。
很多人纳闷,为什么这家人当初捡到走失的小孩不去报警,而是选择自己收养呢?这毕竟不是被抛弃的孩子呀?
确实,在正常人的观念和认识中,碰到小孩子走失,又找不到孩子的亲人时,第一时间选择报警才对,如果直接将孩子带回家收养,事后也不向有关部门报备,也不报警,那只能说是有私心了。假如当初收养的这家人能及时的报警,将孩子交给警察,就不会有陈生梨寻亲19年的辛酸了。
4月21号的认亲会上,看着一家人站在舞台上,眼含热泪,相拥而泣,让人唏嘘。看着有些拘谨又有些木讷的陈生梨,可以想象这19年寻亲路,对他的心理和精神的打击和煎熬,与家人分离19年,他们是不幸的,但最终能够一家人团圆,又是幸运的。
还有很多的走失孩子的寻亲家庭闻讯后,纷纷赶来现场祝福,同时也希望能沾沾好运,希望能蹭这次认亲直播现场的大流量,毕竟对他们来说,挂在身上那份沉甸甸的寻亲信息,能多一次出镜的机会,就多一份希望。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和平台,能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低龄儿童防拐的3个“黄金法则”:
低龄儿童走失频发,大多与父母的看管不力有关,小杨梅的失踪,也正是属于3岁儿童易走失、易被拐的高敏感年龄,因此在看管孩子时,尤其带孩子外出时,一定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另外要记住三个黄金法则:
· 物理防护:备好防走失绳、定位手表等工具的必要性,关键时候能起大用,尤其在人群密集场所,牵好或抱好孩子,切不可大意;
· 监护盲区:家长需避免“短暂离开”的侥幸心理,如结账、看手机等场景,很多的走失案都是发生在看管人“只离开一会儿”;
· 陌生人防范:平时要教育孩子防骗防拐知识,可以通过游戏、绘本,教育孩子拒绝陌生人的食物、玩具等诱惑,不要跟陌生人走。
居住地风险排查:被忽视的“最近的危险”
不同于其他走失案件,本案一个特别让人揪心的真相是,“女儿其实一直在失踪点附近生活”的事实,这个案例也给了大家警醒,当发现孩子走失时,家长需重点关注走失点的周边隐患:
· 熟人社会警惕:统计显示超60%拐卖案涉及熟人参与,需观察邻居、维修工等频繁接触者的异常行为;
· 环境安全审计:定期检查居住地监控盲区、偏僻路径,与社区建立联防机制;
· 信息同步:将孩子常活动范围告知学校、邻居,形成“多双眼”监护网。
· 公安系统建档:尽早带孩子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并定期更新照片、体貌特征。
· 电子档案备份:云端存储孩子近期照片、指纹等,便于紧急情况调取;
· 社会资源联动:加入“团圆系统”等公益平台,利用新媒体扩散寻人信息。
陈生梨案例给了人们一个生痛的启示,防走失教育不仅是家长、学校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需要响应的推动的事情,比如DNA数据库的完善,比如监控天眼的完善,收养政策的完善等。
愿所有走失的孩子能早点回到父母身边。
当发现走失的孩子时,你第一时间会做什么?
A、帮助报警。
B、陪孩子原地等待孩子的家人。
来源:土爸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