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公布,将于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此次修订是我国婚姻登记制度22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通过取消户口簿要求、实现全国通办、强化数据核验等举措,大幅提升了婚姻登记的便利性。那么,这些年来婚姻登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新版条例释放
近日,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公布,将于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此次修订是我国婚姻登记制度22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通过取消户口簿要求、实现全国通办、强化数据核验等举措,大幅提升了婚姻登记的便利性。那么,这些年来婚姻登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新版条例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又将如何影响人们的婚恋观和家庭观?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采访。
【材料之变】登记材料不断简化
1993年,南昌市西湖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与东湖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先后设立,成为南昌市首批民政局婚姻登记机构。
“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前,南昌居民办理结婚登记主要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地。”东湖区婚姻登记中心副主任万义鹰介绍。据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前往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前,当事人需持“婚姻状况证明”;而在单位开具该证明前,还需先提交结婚申请书,经领导签字批准。
1994年民政部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办理结婚登记时,当事人必须共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并提交“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2003年10月,《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取消了“婚姻状况证明”。新条例规定,办理结婚登记只需提供本人户口簿、身份证,以及本人无配偶且与对方无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取消婚姻状况证明,既保障了婚姻自由,也保护了当事人隐私。”万义鹰表示。最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进一步简化手续,不再要求提供户口簿。
2023年6月1日起,江西省全面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含补办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同步推行婚姻登记“省内通办”试点。截至目前,已为827对新人办理“跨省通办”结婚登记业务。
南昌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负责人表示,婚姻登记服务的持续优化,既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对人口流动现状的积极适应,充分彰显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结婚证之变】从“奖状式”到“护照式”
你知道结婚证有多少个版本吗?青云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婚俗博物馆展出了十余张不同时期的结婚证:从民国时期的一纸婚书,到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申请书,再到七八十年代的“奖状式”结婚证……婚姻登记证明的每一次“换颜”都见证着时代变迁。
“嘉礼初成,良缘遂缔。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结鸾俦,共盟鸳蝶,此证。”民国时期的婚书以典雅的文字记录美好爱情。《福禄鸳鸯》结婚证书上还详细记载了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等信息。到了20世纪50年代,结婚需先提交申请书,再办理登记手续。
据了解,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至1986年《婚姻登记办法》颁布前,结婚证多为“奖状式”,全国尚未统一格式。证书上常印有和平鸽、稻穗、棉花、并蒂莲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这一时期,结婚证上首次将新郎新娘姓名并列书写,体现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新风尚。
20世纪80年代初,为便于携带,结婚证由“奖状式”改为“护照式”,并首次添加了新人照片。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启用新式结婚证:颜色由大红色改为枣红色,封面印有国徽图案,内页增设防伪水印和花纹,版式由竖排改为横排,并增加了全国统一编号。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8月6日,福建、江西、江苏、浙江、重庆五省市率先推出电子结婚证服务。
【场景之变】把结婚登记点搬进景区
“没想到这里还有一个结婚登记点。”4月18日,位于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的非遗博物馆内,新开设的青云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梅湖登记点迎来不少游客参观。当天,有两对新人在此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来自新疆的游客王先生走进场馆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婚姻登记点,颇感意外。登记处内陈列着旧式结婚家具,电子屏上显示着“婚姻自由依法登记”字样。王先生告诉记者,30多年前他和爱人是在当地政府大楼办理的结婚证,“现在把婚姻登记点设在旅游景区,这个创意很好!等女儿结婚时,我会推荐她来这里”。
青云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副主任芦亮介绍,该结婚登记点于今年3月31日正式启用,开放时间为工作日(特殊节假日除外),旨在为新人打造温馨舒适的登记环境,让年轻人感受新时代的婚俗文明礼仪。
据了解,去年10月开放的南昌县婚姻登记处位于国家4A级景区原城纪内,凭借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和精心设计的打卡点,已成为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仪式感之变】南昌“结婚誓言”在全国推广
在婚姻家庭服务方面,《结婚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充分发挥婚姻家庭辅导师等专业人员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婚前教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等方面的作用。
“早在1994年,我们登记处就开始提供婚前教育服务了,当时主要通过播放录像或电视节目的形式,教导新人如何处理家庭及生活事务。”万义鹰介绍道。
在优化婚姻登记服务方面,《婚姻登记条例》明确婚姻登记机关可结合实际为当事人提供预约、颁证仪式等服务,并鼓励当事人邀请双方父母等亲友参加颁证仪式。
颁证仪式始于何时?据了解,青云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自2003年起就设立了专门的颁证大厅,厅内悬挂国旗、国徽,并设有简短而寓意深刻的“结婚誓言”。新人在颁证员的引导下,面对国旗、国徽庄严宣读“结婚誓言”,随后领取结婚证书。这一仪式显著增强了新人对婚姻的责任感,获得了广泛好评。
2010年,为增强新人的婚姻家庭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规范结婚登记颁证仪式,民政部向全国推广了4个版本的结婚登记颁证词。其中推荐的“版本4”,正是源自南昌市青云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婚姻登记迈入“数据新时代”
江西省婚姻家庭协会秘书长叶梓表示,过去20余年来,我国婚姻登记经历了从“管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从手续简化到技术赋能,再到服务升级。婚姻家庭辅导、离婚冷静期等制度的嵌入,体现了对婚姻全周期的关怀。此次修订条例标志着婚姻登记彻底告别“纸质证明时代”,进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新阶段。
修订后的《结婚登记条例》公布释放了什么信号?她认为,在婚俗改革深化上,取消户口簿既解决“结婚需父母同意”的实践争议,也传递“婚姻自主权”法治精神,呼应民法典婚姻自由原则;同时,在人口发展战略上,降低结婚行政成本、支持流动人口婚育,与生育政策调整形成配套,回应老龄化、少子化挑战。此外,民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数据核验联网,建立婚姻诚信记录体系,防范重婚、骗婚等风险。
在叶梓看来,条例的修订也对婚姻的稳定性及婚恋观带来深远影响。降低婚姻门槛方面,跨省通办使“漂一族”结婚成本下降,将促进流动人口婚姻登记需求释放。同时,在重塑家庭关系方面,户口簿退出婚姻登记环节,可能弱化传统“家族联姻”观念,推动核心家庭独立性提升;在数字信任建构方面,全国数据核验系统将婚姻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倒逼婚恋双方增强责任意识。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
来源:赣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