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张猛龙碑册页手记:一场与北魏壮汉的“掰手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06:59 2

摘要:一、初识张猛龙:方笔的“暴力美学”第一次接触《张猛龙碑》,就被它刀劈斧凿般的方笔震撼。最初临帖时,我活像个强迫症晚期患者。用游标卡尺量横画倾斜角度,拿量角器测撇捺弧度,甚至给每个字建三维坐标系。直到某天盯着“春”字出神,突然发现那些被我奉为圭臬的“起承转合”,

一、初识张猛龙:方笔的“暴力美学”第一次接触《张猛龙碑》,就被它刀劈斧凿般的方笔震撼。最初临帖时,我活像个强迫症晚期患者。用游标卡尺量横画倾斜角度,拿量角器测撇捺弧度,甚至给每个字建三维坐标系。直到某天盯着“春”字出神,突然发现那些被我奉为圭臬的“起承转合”,不过是张猛龙大爷随手抖落的头皮屑——人家压根没想当教科书模范生。

那些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方笔如刀”,在我笔下成了菜刀拍黄瓜,清脆有余而筋骨全无。最惨的是临“渊”字,为了还原原碑斑驳,硬是用颤抖笔触模仿出帕金森效果,结果被朋友误认成“治疗癫痫的脑电图”。

康有为称其“魄力雄强”,实至名归。它的方笔并非简单直切,而是“切翻结合”:起笔如斩钉:逆锋切入后迅速折锋,形成三角形棱角(如“晋”字长横),需侧锋切笔后立刻转为中锋行笔 。收笔似断玉:横画末端顿笔回锋,捺画重按后凌厉出锋(如“之”字捺脚),需手腕发力果断 。

误区警示:初学易犯“描字”病,用笔犹豫会导致线条绵软。孙伯翔强调:“写方笔要敢切敢翻,忌描摹填涂。”

二、结体密码:险绝中的动态平衡转机出现在某个微醺的凌晨。意兴阑珊时抓笔涂鸦,歪歪扭扭写了幅“龙”字,次日酒醒后却发现意外捕获了碑中那股混不吝的痞气。原来张猛龙碑的魂魄不在刀劈斧凿的棱角里,而在笔画断裂处游荡的野狐禅——那些被历代书家捧上神坛的“精妙结构”,不过是老张当年刻碑时偷懒打的哈欠。

从此扔掉格线纸,改用毛边纸信马由缰。临“夏”字时故意把斜钩甩出银河系,临“之”字时让转笔扭成东北大秧歌。某次笔锋失控划出蚯蚓状曲线,竟隐约触到碑文深处跳动的脉搏——原来魏碑的“拙”,本就是匠人抡锤时肌肉记忆的摇滚节奏。

《张猛龙碑》的结体堪称“教科书级的矛盾统一”:左低右高,斜中求稳:横画普遍右上倾斜(如“守”字),但通过主笔(如竖钩、捺画)的强化稳住重心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如“节”字右上大胆留白,左下紧密如铁板,形成视觉张力 。同画异态:同一字中重复笔画(如“晋”字两横)通过粗细、角度变化避免雷同 。

三、遗貌取神:乱中有序的“北魏摇滚”悟到“遗貌取神”真谛后,我开始实施疯狂实验:用秃笔写飞白模拟风蚀效果,蘸清水在报纸上练字捕捉瞬间气韵,甚至尝试倒立执笔激活身体本能。最离谱的是给蓝牙音箱播放《凤舞九天》当背景乐,结果“冬”字最后一捺直接冲破纸背,在桌面刻下0.01毫米深的战壕。

渐渐发现碑文中的“断笔”不是缺陷,而是留给后人的填空题。那些笔画交接处的留白,恰似山水画中的云霭,逼着临帖者用想象力补全时空褶皱里的故事。

如今写“月”字偏旁时,会故意让笔尖在枯墨处多颤三秒,仿佛能听见北魏石匠的凿子正与我的狼毫隔空对谈。那些曾被视作法度的森严笔画,如今成了可以肆意解构的乐高积木——把“天”字的横画抻成兰州拉面,将“地”字的竖勾改造成海盗弯刀。最魔幻的是某次深夜狂草,写罢“神”字抬头,恍惚见拓本上的字迹集体起身跳起街舞,领头的“道”字扭着水桶腰冲我喊话:“临帖这事,讲究个七分醉三分醒,您这较劲的架势,不如去给兵马俑补妆!”

临《张猛龙碑》如与北魏匠人对话,既要“拟之贵似”,又需“遗貌取神”。坚持“读帖→精临→意临”循环,方能从“形似”进阶到“神似”。

正如孙伯翔所言:“写碑是练胆,更是修心。” 重读康有为“魏碑十美”,哑然失笑。什么“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不过是文人给野马套的缰绳。真正的遗貌取神,是把碑帖当跳广场舞的老伙计:不必复刻他的每个动作,但要接住他甩过来的每一个眼神。

搁笔时,暮色正将碑帖上的锋芒泡成暖黄色。手机弹出某书友消息:“求教如何临出张猛龙碑的筋骨?”我回复:“先往砚台里倒二两烧刀子。” 谢红兵4月21日于扫云书道

作品名称:魏碑第一北魏张猛龙碑

作者:谢红兵(号九三墨人)

作品形式:方格册页、单字5CM

创作时间:2025.4.12

来源:谢红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