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至春秋,秦襄公接过始封祖秦非子留下的基业,正式受封建国,这片土地就有了另一个名字——秦,从那时起,悠悠岁月流转,秦的印记逐渐融入到这片土地的角角落落。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叫秦人,秦人尚武的习性叫秦风,秦人心中的高山叫秦岭,秦人世代生息的土地叫秦川,秦人口口相传的
八百里秦川听秦腔奏响,千载岁月间任古韵悠长
时至春秋,秦襄公接过始封祖秦非子留下的基业,正式受封建国,这片土地就有了另一个名字——秦,从那时起,悠悠岁月流转,秦的印记逐渐融入到这片土地的角角落落。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叫秦人,秦人尚武的习性叫秦风,秦人心中的高山叫秦岭,秦人世代生息的土地叫秦川,秦人口口相传的声音叫秦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九州用的秦小篆,长城铺的老秦砖,秦车秦马秦直道,一通秦鼓出秦关。秦的辉煌,不仅在于那些历史遗迹与文化符号,更在于深深扎跟在这片土地上,融入秦人心底的精神传承,它们共同构建起秦地独特而厚重的历史脉络,绵延不绝,流传千古。
秦腔是这片土地的声音,高亢而有力量,带着豪迈的自信,而这自信来自这片土地骄人的历史。秦腔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吕氏春秋》记载:"秦穆公,取风焉实始为秦音".《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国秦腔"大王好为秦声,请击缶".这里的秦音,秦声,就是当年流传了秦地的一种曲调。汉朝秦腔基于乐府诗得到发展。形式,节奏更加完善。
到了唐朝李世民受封秦王,部下臣子因记其功业编写乐曲《秦王破陈乐》也简称秦王腔,即是秦腔最早一部较完整成熟的相关乐曲,唐明皇李隆基大力提倡戏曲舞蹈艺术发展,并在皇宫建设梨园组成剧班表演,后世称戏曲界为"梨园行"便由此开始,这对秦腔剧班化并完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元朝戏剧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秦腔在融合北杂剧等多种剧种中不断完善。明代万历年间戏剧《钵中莲》中最早出现"秦腔"二字记载。清朝秦腔名角魏长生带剧班三进北京广受欢迎。清朝学者举人张鼎望在书中写到"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民国年间鲁迅受邀来西安讲课初见秦腔便爱上了这西北的绝唱,将原本一周的讲学课增加到近一个月只为听这黄土的声音,并留下"古调独弹"题字。建国后周总理到陕西考察,西北的秦腔惊讶了这位绍兴才子,他称赞西北人有力气有精神。
秦腔又叫梆子腔,因历史悠久又称为梆子腔鼻祖。秦腔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说,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和独特风格。
生尔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这秦腔的舞台,粗犷雄浑的秦腔,吼出的是秦人的洒脱与豪迈,唱出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李白诗云:"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可见秦腔影响力之大。秦腔随移民入蜀影响川剧,秦腔东进河南影响豫剧,向北又影响晋剧,蒲剧,河北梆子,京剧的形成,乃至湖北楚剧,粤剧,滇剧等都吸收秦腔元素。西府秦腔随着丝绸之路伴着声声驼铃,唱响河西走廊,远播西域各国。
高台教化演绎人情冷暖,粉墨登场品味百态人生。秦腔剧回丰富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神话戏,公案戏,民间生活剧也占一定比例。剧本有讲保家卫国的《穆桂英挂帅》《烈火扬州》、有讲忠孝仁义的《周仁回府》《赵氏孤儿》、有赞美人格高尚的《春江月》《生死牌》、有讲劝人向善的《墙头记》《清风亭》,也有令人捧腹大笑的丑角戏《张连卖布》《教学》等等。秦腔剧本中神话戏多取材于商周之战的封神榜故事,以宋朝为背景多写保家卫国,从军抗战的家国情,以明朝为背景多写除奸扬善,整顿朝纲的庆升平,抗战以来则有《血泪仇》《洪湖赤卫队》等描写根据地的军民血水情。秦腔秉持着新文化运动以来李桐轩,孙仁玉等辛亥革命参与者革命家的思想,坚持弘扬"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新精神。
总体来说其技艺质扑、粗犷、细腻,程式严谨深刻,优美动人,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夸张性。秦腔恰似这黄土地般厚重深沉,也如那黄河水万古长流。秦人只有秦腔,也只能这秦腔,才能唱出黄土地心中的呐喊。一声秦腔吼破苍天,穿越千年的曲调,唤醒沉睡于岁月深处的灵魂。
黄土在秦人就在,秦人在秦腔就会生生不息,闲暇时刻一片树荫,一把藤椅,一碗酽茶,一曲秦腔,感受其中的黄河奔涛。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