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3日凌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官邸突遭纵火,一名名叫科迪·巴尔默的38岁男子携带自制燃烧装置,翻越围栏潜入官邸,引发严重火灾。案发时,州长夏皮罗与家人及来访的另一个家庭正在屋内庆祝犹太节日逾越节,幸得警方及时赶到敲门警告,才全员安全撤离。这是一场有着明确
文丨陆弃
4月13日凌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官邸突遭纵火,一名名叫科迪·巴尔默的38岁男子携带自制燃烧装置,翻越围栏潜入官邸,引发严重火灾。案发时,州长夏皮罗与家人及来访的另一个家庭正在屋内庆祝犹太节日逾越节,幸得警方及时赶到敲门警告,才全员安全撤离。这是一场有着明确政治象征的攻击,火虽被扑灭,但留下的不仅是建筑的焦黑废墟,更是对美国政治生态和社会稳定的深刻拷问。
这一事件发生在表面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的背景之下。夏皮罗不仅是宾州州长,更是民主党内被视为2028年潜在总统候选人的核心人物。他在国内推行渐进主义改革,反对右翼极端主义,支持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环保政策与堕胎权保护,早已成为共和党阵营的眼中钉。此次袭击虽然官方尚未公布确切动机,但“有针对性”的措辞本身已昭示,这不是无差别暴力,而是一种带有政治指向的极端行为。在一个文明国家,政治人物的私人住所成为纵火目标,本身就说明,暴力早已突破制度的防火墙,堂而皇之闯进了民主制度的最深处。
这是美国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政治暴力风潮中的又一高光节点。从2021年国会山骚乱到2023年多起政要遭遇袭击事件,再到本次袭击直指州长家庭,美国的民主制度早已无法有效调解社会矛盾,反而成为撕裂民意、激化仇恨的温床。表面上,美国依旧维持三权分立的制度框架,但在现实操作中,两党政治已沦为仇恨动员的机器,而非妥协与协商的平台。政客不再代表理性治理,而是民粹情绪的代言人,选票不再是政策的结果,而是情绪操控的战利品。
在此语境下,暴力成为部分极端分子手中的“政治表达”方式。他们不再相信制度能带来改变,转而选择以火焰、子弹甚至炸弹制造“政治清算”的景观。媒体与社交平台的极化传播进一步推波助澜,将政治对立浓缩为善恶对抗、敌我划分,使得原本应以理性论辩解决的分歧变成非理性仇恨的燃料。而执法部门与政治系统对此非但缺乏有效应对,还屡屡陷入自身的党争泥潭,使得暴力得以持续蔓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默许、被利用、被放大。
夏皮罗案之所以特别,不只是因为他是政坛明星,也不仅仅因为他代表民主党的一翼希望,更因为这一事件象征着“私人生活不再安全,制度保护已然破产”。当连一位州长、一位总统潜在人选的家庭生活都不再具备最起码的安全保障时,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可以自诩为“法治典范”?所谓的“制度自信”不过是脆弱神话的最后一层遮羞布。美国长年对外输出“自由与民主”,如今却连本国领导人的家都保不住,这种荒诞现实本身就是对其意识形态的致命讽刺。
然而,美国政治精英们对此并无反思之意,反而继续沉迷于地缘政治操作,试图通过围堵中国、煽动对俄仇恨、操弄贸易战等手段,将内政危机外部转移。这种“向外甩锅”的战略固然熟练,却无力缓解其国内因不平等、暴力、仇恨、社会焦虑而不断积压的系统性压力。本质上,美国的问题不是外部世界对其构成了威胁,而是其内部早已千疮百孔,权力、资本与极端意识形态早已联合摧毁了曾被神化的民主结构。
火灾后的宾夕法尼亚州长官邸固然可以修复,但被点燃的,却是美国社会内部那座随时可能爆炸的政治火药库。从建国神话到帝国幻觉,美国如今正经历一场历史性幻灭:制度崇拜破裂、共识土崩瓦解、暴力成常态化选项,而政客与媒体仍在鼓动“新冷战”与“文明优越”,丝毫不顾脚下的地基正在崩塌。
来源:博学的火车n0Rj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