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沙海中绽放的“玫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2:47 2

摘要:春去秋来,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有人坚守、有人离去,帕提古丽·亚森从未动摇。爬沙山、穿沙窝、割芦苇、种绿植……20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海,为筑牢祖国西北生态安全绿色屏障笃行不怠。

春去秋来,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有人坚守、有人离去,帕提古丽·亚森从未动摇。爬沙山、穿沙窝、割芦苇、种绿植……20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海,为筑牢祖国西北生态安全绿色屏障笃行不怠。

● 阿比拜 / 文

4月7日17时,且末县上空一片乌蒙蒙,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沙尘暴即将到来的信号已经送达。在且末县河东生态治沙基地,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职工帕提古丽·亚森和同事们正在例行检查滴灌管堵漏和树苗的成活情况。灰色工作服、口罩、围巾、帽子、手套全副武装,帕提古丽依旧觉得口鼻耳脸灌满沙尘。沙子里有盐碱,蜇得她脸疼。她轻轻拍了拍脸,招呼着同事继续前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祖国植绿固沙的伟大奇迹中,从不缺少新疆群众砥砺前行的身影。

帕提古丽也是其中一员。2005年,23岁的她来到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成为且末县首批防沙治沙护林员。20年来,她不畏艰辛,挖坑栽树,割芦苇建草方格,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黄沙之地,成为防沙治沙队伍中的一朵“玫瑰”,在骄阳下的沙丘中绽放着芳华。

初入沙海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滚石头。”这是且末县流传最广的谚语,也是当时且末百姓生活的写照。帕提古丽和每个且末人一样,童年的记忆也像这句谚语,总伴随着大风和黄沙。

且末县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三面环沙,沙漠面积超过其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沙漠与县城仅一条车尔臣河之隔。一年四季,狂风卷起黄沙肆虐县城,沙漠以每年10—12米的速度向县城方向推移,历史上,车尔臣河曾因风沙逼迫三次改道,给县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为了阻挡沙漠继续向县城侵袭,封住环绿洲周边生态防护屏障缺口,筑起县城东向生态防护屏障,1998年,且末县成立防风治沙工作站,并于同年3月启动且末县河东防沙治沙生态工程。

那时,帕提古丽正处于少年时期,最大的愿望就是远离沙漠。为此她努力学习,高中毕业时,她毅然选择离家很远的新疆钢铁学校,想借此机会离开漫天黄沙,离开永远理不顺头发的地方。毕业时因成绩优秀,帕提古丽得到留在乌鲁木齐的机会。

“那天特别高兴,正准备跟家人商量留下来的事宜,我还没有拨通家里电话,父亲的电话就已经打来,声音哽咽,对我说‘哥哥出车祸走了,家里需要你’。就这一句话让我选择回到家乡陪伴父母。”帕提古丽说。

回去处理完哥哥的后事,帕提古丽的就业问题摆在了全家面前。通过考试,环卫处、治沙站两个工作岗位供帕提古丽选择。

母亲看着娇小的她说:“女孩子还是去环卫处吧,不太辛苦”,父亲却拍着帕提古丽的肩膀说:“年轻人需要磨炼,报治沙站吧。”

父亲是一名历史老师,深知风沙侵害家乡的历史。小时候,一遇到风沙天气,父亲就会忧虑地对帕提古丽兄妹说,再不治理,恐怕县城又要搬迁了!

2005年,帕提古丽到治沙站报到。上班第一天,就和同事一起到车尔臣河畔割芦苇。零下二十多摄氏度,一天下来,手背被划破好几处。接下来的一个月,做沙障、铺毛管,最多一天拉30根400米长的毛管在沙漠中徒步走三四十公里,累得双腿直打战。

春季,强沙尘暴频繁,空气里的尘土让人难以呼吸,沙粒吹打在脸上犹如针扎。夏季,地面烫得站不住脚。长时间风吹日晒,多少化妆品都遮不住黝黑的皮肤。她的内心开始动摇了。“爸,我受不了了。”父亲鼓励女儿:“干啥工作都是前面难,你不坚持怎么见成效。”在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中,帕提古丽坚持了下来。

当年,帕提古丽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临终前,父亲叮嘱:别想着换工作,好好干,这工作有前途。“从此以后,我就沉下心了。这是父亲的遗愿,我必须做到。”帕提古丽说。

逐梦沙海

每次说起沙漠,帕提古丽又爱又恨。她说:“沙漠一望无际,给了我一张黑黝黝的脸,还给了我坚强的性格。”

帕提古丽·亚森前往沙漠深处植树。热西提·依敏/摄

防风治沙工作很艰辛,帕提古丽和同事们需要一手拿着铁锨,一手提着苗木,补种苗木固沙。一天下来,要在沙漠中徒步走三四十公里。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每个人的脸上都黑黝黝的,那时的她总是会内心动摇:“到底还要不要坚持在治沙站工作?”

纠结时,她总又想起父母亲说的话:“过去的条件更艰苦,但我们且末人从来没有放弃治沙。”迷茫时,她总会到自己和同事耕耘的那片小绿洲去。“看着眼前这片通往沙漠深处的绿洲林带,我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防沙治沙的决心。”她说。

也是在沙漠,她认识了爱人苏莱曼·伊萨克。同为治沙站的工人,两人因为治沙,相知相恋,有了孩子,小家庭的成立让她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欢乐。

然而,命运再次予她重击。2009年,27岁的帕提古丽被查出脑垂体瘤。当时,帕提古丽内心十分痛苦与纠结,一方面是身体的不适和对未来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对治沙工作的不舍。“当时,亲戚们都劝我换工作,县妇联也想调我去。可工作了这么多年,望着亲手培育的这些树苗,实在是舍不得。”帕提古丽说,领导和同事对她多有照顾,她一边上班、一边积极治疗,几年的时间,病情就得到了明显好转。

为了让这个努力的姑娘更好成长,当地相关部门单位会经常让她走出新疆,去更多地方学习防沙治沙的经验。帕提古丽也没让大家失望,将学习成果很好地融入工作之中。

沙漠中种树不易,成活率只有30%到50%,每年都要反复补种。树好不容易活了,后期管护也很重要,帕提古丽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检查滴灌带是否完好、新栽苗木长势如何,如今帕提古丽管护的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为了尽可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春季植树造林后,她和同事总是顶着酷暑,一手拿铁锨,一手提着苗木在每个滴头处补种沙拐枣。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治沙站有人坚守、有人离去,帕提古丽从未动摇,爬沙山、穿沙窝、割芦苇、种绿植……20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海。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为了让大家持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帕提古丽和同事们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把治沙技术传授给新加入防沙治沙事业的企业以及周边的乡村农户,手把手地教大家耐旱作物、林木的日常管护措施以及肉苁蓉、板蓝根、花生等中草药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

烈日炎炎,风沙漫漫,20年,帕提古丽把最美丽的青春洒在了漫漫黄沙之中,换来的是一棵棵树、一抹抹绿。经过几代治沙人的接力奋斗,且末县逐步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区域建成了一条东西宽1至7公里不等、南北长约23公里,总面积达12.9万亩的绿色长城。每年春季,且末县会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植树,至今已有超过150万人次参与。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经形成了数千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

帕提古丽·亚森(右)与同事检查滴灌装备。帕提古丽·亚森供图

圆梦沙海

近年来,帕提古丽喜讯不断,2017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23年2月,她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24年9月,她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如今,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也成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各族干部群众、游客3万余人次。兼任讲解员的帕提古丽每次都会与大家分享自己最骄傲的瞬间。“2017年,我乘坐飞防作业飞机在基地上空鸟瞰大地,看到长长的‘绿丝带’,我才知道我和同事们干了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直到现在那种骄傲犹在。”帕提古丽说。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她成为且末县草根宣讲员,进企业、进乡村、进巴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与风沙抗争的故事。

而她的事迹也不断感动他人一起加入防沙治沙工作。2021年,山东小伙荣新宇通过网络直播了解到帕提古丽的事迹后,加入且末治沙志愿者队伍。帕提古丽怕荣新宇生活不习惯,经常送去自己做的饭菜,工作需要的防晒、防护用品,并详细讲解防风治沙工作难点,帮助他尽快适应工作和生活。今年,荣新宇因家庭原因离开了新疆,但他将帕提古丽教授的防沙治沙理念和新疆人民不畏艰辛、抗击风沙的故事带回了山东。如今在荣新宇的家乡,很多人都知道新疆防沙治沙工作成效,知道有一朵“黑玫瑰”在沙漠中绽放。

“希望我们治沙人的故事能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大家心间,让更多人意识到守护这片绿色的重要性。”帕提古丽说。

继续阅读:

① 每一抹绿 都是一段动人故事

② 新疆治沙的岁月长歌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