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丨补贴组合拳+种植新模式 各地春耕再升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3:24 2

摘要:据了解,今年,古田县在落实省级农机购置补贴30%的基础上,再额外补贴20%,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据统计,今年全县水稻种植机械化普及率达到了70%以上。此外,古田县今年还在适合的田块推广种植双季稻,种植户每亩可领取1000元的补贴

进入谷雨节气,我国春耕生产进入大忙时节。各地情况如何?一起去看。

早稻插秧忙

多项补贴助力春耕生产

这几天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开展水稻插秧作业。今年,当地通过推出多项组合拳补贴,助力水稻种植。

在宁德市古田县吉兆村30多亩水田里记者看到,农机手们熟练地操控插秧机穿梭往返,所到之处,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插入田里。

古田县吉兆村农户 李新和:我们这片地30亩,本来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现在用的机器只要两天就完成,效益非常好,省工又省力。

据了解,今年,古田县在落实省级农机购置补贴30%的基础上,再额外补贴20%,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据统计,今年全县水稻种植机械化普及率达到了70%以上。此外,古田县今年还在适合的田块推广种植双季稻,种植户每亩可领取1000元的补贴,同时县里还免费发放种子和育秧盘,以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

探索种植新模式

麦地套玉米多收一季粮

近几年,山东东营广饶县李鹊镇正在探索试验“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作三收”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相比,有何优势?

谷雨前后正是播种的好时节,在广饶县李鹊镇“三作三收”种植模式试验田内,一台台播种机在麦田里进行春玉米的播种。

在李鹊镇,传统种植模式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种植。4年前,当地开始试验“三作三收”种植模式。

10月中下旬播种冬小麦时,间隔预留出玉米种植带,每8行小麦中间留出2行春玉米种植带,直至次年4月播种春玉米,冬小麦与春玉米共生期约50天;麦收后在原来8行小麦种植带上轮作2行夏玉米。春玉米在8月中旬收获,夏玉米10月上旬收获,两者共生期50天至60天。

这种模式看似比传统轮作模式复杂,但能够充分利用耕地空间,不仅不影响冬小麦、夏玉米播种,还能多收一季春玉米。按照这个模式种植的50亩试验田,2024年实打测产,冬小麦“马兰1号”亩产1252斤,春玉米“东单1331”亩产1094斤,夏玉米“东单1331”亩产1410斤,总亩产达到3756斤。

广饶县李鹊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 崔帅:今年我们李鹊镇种植面积1000亩,这种种植模式,对粮食亩产量具有明显提升。

春耕备耕正当时

科技赋能促丰收

这段时间,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也迎来了又一年的春耕大忙时节。田间地头,处处是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

在延安市吴起县庙沟镇,村民驾驶着拖拉机和覆膜机忙碌作业,只见土地被整齐翻开,银白色的地膜迅速铺展在田地上。近年来,吴起县重视农田环保,为有效回收旧地膜,实施了“旧膜换新膜”的办法,村民可用两斤旧膜换一斤新膜,并享受每亩300元的种植补贴。

庙沟镇中台村党支部书记 齐有峰:村民对“旧膜换新膜”的认可度非常高,已收回旧膜8000余公斤 ,换出新膜4000余公斤。我村能铺地膜玉米是1000余亩,目前铺了700余亩。

为提升土地生产能力,长城镇今年春季实施“地力提升”项目,通过推广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及土地深翻等一系列举措,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今年吴起县计划春播面积31.2万亩,当地将综合运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全膜双垄沟播种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粮食的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抢抓农时

利用无人机防治病虫害

眼下是农作物春季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在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当地抢抓农时,利用无人机开展施肥、防治病虫害作业,加强田间管理。

在喀什地区叶城县江格勒斯乡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三台装载着“生物农药+叶面肥”的植保无人机,正以每小时50亩的效率开展巡航作业。

叶城县江格勒斯乡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 徐彦斌:每到这个季节,小麦会出现叶枯病、麦蜘蛛、锈病等情况,直接损害粮食产量,影响群众收入。现在我们通过无人机设备打药,既大大提升了效率,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村民 阿布都合力力·阿巴斯:今年我们家种了140亩的小麦,请了村合作社三台无人机同时打药,一个小时就能解决,又便宜又省事,效果又好。

在叶城县的一片核桃园里,农技人员操控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据了解,当地普遍采用“果粮套种”模式,农户在核桃树下套种小麦,这时进行飞防作业,既实现了春季核桃树管理,又同步完成小麦生长管护,有效提升了作业效率。

截至目前,叶城县核桃种植面积64万亩,冬小麦种植面积30余万亩。今年春季,叶城县投入植保无人机40余台,全程参与病虫害防治工作,预计5月初完成全县病虫害防治各项任务。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绘就致富好“丰”景

近日,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的种植户们正在播种生姜、天麻这些药食同源的作物,通过种植标准化、销售订单化,让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良方”。

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的生姜种植基地,连片的土地已平整完毕。手扶式挖沟机在田间匀速推进,挖出一条条平行的沟壑。村民紧随其后,撒姜种、施肥料。

生姜种植基地负责人 田维超:生姜既可以用于生活,也可以用于中药。年前我们就与另外一个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属于订单农业,销售不用担心。预计还有十多天就可以种完。

据了解,该基地流转了500亩土地发展生姜产业,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的同时,还依托高海拔、低气温、高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天麻种植。今年,当地引进全新的天麻种植技术——“桶装栽培”,通过将木材和种子放至塑料桶内,再用泥土填充空隙,并在桶的顶部铺上杂草,模拟天麻天然生长环境。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天麻种植受限于地形的短板,便于控水控肥,能够实现天麻标准化种植。

天麻种植基地负责人 张玉兴:桶栽第一个好处是,能够集中在固定地方进行作业,便于管理。第二就是通过这种桶栽,把桶里面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得非常好,在管理过程中只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长势就很不错了。

今年,德江县天麻种植面积在1500亩左右,预计鲜天麻产量达7500吨。

来源:动静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