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三巨头,同学难同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3:46 2

摘要:作为“带头大哥”的TCL电子表现最为亮眼,全年营收达993.2亿港元,同比增长25.75%,净利润18.49亿港元,增速高达123.57%,领跑行业;

文 | 老鱼儿

编辑 | 杨旭然

2024年,中国彩电巨头们的市场表现,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作为“带头大哥”的TCL电子表现最为亮眼,全年营收达993.2亿港元,同比增长25.75%,净利润18.49亿港元,增速高达123.57%,领跑行业;

创维集团则遭遇“双降”,营收650.13亿元,下滑5.82%,净利润11.6亿元,同比降34.31%;

最挣扎的莫过于昔日的“彩电一哥”深康佳A。2024年,其营收骤降37.73%至111.15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32.96亿元,生存挑战加剧。

尤其是最近,深康佳A公告称,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计划将康佳交由另一家央企接手,推进专业化整合。这一变动被外界视为康佳最终将会“易主”。

少有人知道的是,TCL的创始人李东生、创维电视的创始人黄宏生,以及康佳电视的传奇总裁陈伟荣均三人,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回想起三十多年前,三位同学执掌三家大型家电企业,托起了中国电视行业半壁江山,互为瑜亮。

由于系出同门,这三个电视行业巨头也被业界称为“华工三剑客”。

时过境迁,如今再对比三家企业,境况迥然不同,企业也物是人非。这不禁让人唏嘘,同学最终也难同命。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01 辉煌

1977年,改革春风拂过神州大地。那一年,华南工学院迎来了高考重启后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就有无线电系一班的李东生、二班的黄宏生和电工师资班的陈伟荣。

华南工学院的历史老照片

1982年三人学成毕业之后,前程各异。

李东生被分配至惠州科委,在短暂的公务员生涯之后。1985年,他参与创建了TCL通讯设备公司,从此开启了企业家之路。

黄宏生进入了原电子工业部直管的华南电子进出口公司。凭借着卓越的个人业绩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就被破格提拔为常务副总经理,年仅28岁便享受到了副厅级待遇。1988年,矢志于创业的黄宏生奔赴香港,创立了创维公司。

陈伟荣的履历则较为常规。他被分配到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即康佳集团的前身,从一名基层工厂技术员做起。

三人开始搅动中国电视产业圈,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彼时,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初尝改革开放红利的国人,对各类商品的物质需求迅速增加,电视机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由于国内产能有限,那时除了日本品牌之外,国产品牌竞争力微弱,同时也意味着市场空间巨大。于是,“三同学”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电视这个大单品上。

其中,有着彩电制造经验和设备的大型企业康佳,最先崭露头角。1992年,在陈伟荣的主导下,康佳以“彩电第一股”的身份登陆深交所,成为资本市场宠儿。第二年,康佳北上并购了濒临破产的牡丹江电视机厂,成立牡丹江康佳实业有限公司,创造了“牡康模式”。

1994年,陈伟荣正式主政康佳,通过并购各地濒危工厂,康佳迅速扩张产能。到1998年,其彩电市占率登顶全国,连续五年稳居销量冠军。

陈伟荣在康佳的繁荣时期作用关键

1999年,康佳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清晰数字电视,产值突破百亿,成为深圳首个百亿级的工业企业。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上,天安门城楼的直播设备正是康佳电视。

资本市场对康佳同样慷慨。1992年上市时,康佳总资产仅5.49亿元,至2000年已飙升至89.13亿元,8年增长16倍。

黄宏生的创维和李东生的TCL,也几乎是同时发力:

1991年,黄宏生趁香港讯科集团被收购之机招揽了一批研发人才,研发出的彩电获得2万台的大订单,当年成立了创维集团。到2001年创维彩电销售额突破70亿元,进入中国彩电行业前三;

1992年,李东生针对市面上电视屏幕普遍偏小的现状,推出中国首台28寸大屏幕彩电——“王牌大彩电”,一经推出市场反响热烈,首批1万台彩电便很快被抢购一空。从1992年到1996年,TCL集团的彩电销量增长了35倍,营收增长25倍,跃升成为国内家电品牌的领军者,占据了国产彩电市场份额第一名,成为当时的“彩电大王”。

1999年,TCL电子在港交所上市;2000年,创维也在香港主板上市。

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间,三人带领的企业占据了中国彩电市场近40%的份额,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家电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性人物。

02 磨难

虽然企业和企业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巧合的是,“三剑客”的坎儿总会同时来到。

磨难最先出现在陈伟荣身上。

1998年,全国彩电产量已超需求1000万台。但康佳为了超越长虹争取第一位置,大规模扩张,最终叠加了东南亚经济危机、国内下岗潮等问题,导致产能的阶段性严重过剩,最后不得不赔本销售。

2001年5月,康佳宣布亏损近7亿元,大股东华侨城对此很是不满,陈伟荣随之请辞,离开了工作20年的康佳。同年,他进入上游电子元器件MLCC行业,创办了宇阳科技,并在2007年带领其在香港主板上市。2017年,他再次创办了一家MLCC企业广东微容。

陈伟荣离开之后康佳反而迎来巅峰时刻,2003年到2007年连续5年登顶国内彩电销量。这也和当时中国经济环境趋于稳定的新变化相吻合。

不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康佳完成这样的成绩,除了赌对了液晶电视的路线之外,作为竞争对手的TCL和创维的失败,竟然也助力了不少。

2004年,急于开拓欧美市场的TCL,斥巨资并购了法国巨头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不料液晶技术迅速崛起,传统CRT彩电业务迅速衰落。再加上欧洲员工高额的运营成本,让TCL亏到吐血,也一并拖垮了国内的彩电业务。2005年,TCL亏损18个亿,2006年又亏19.32亿元,2007年汤姆逊申请破产清算,TCL股票大跌。

收购汤姆逊是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案例

而创维电视的情况更是离谱。在业务经营如火如荼之际,黄宏生竟然因为“涉嫌盗窃和诈骗创维数码5000多万港元”而被判监禁6年。2009年提前出狱后他抛售了创维的股份,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启了新的创业。

自此,“三同学”中的两个,都彻底离开了“电视圈”。

留下来的李东生,带领着TCL熬过了行业低谷周期,向产业上游面板业务积极延展,并主动涉足半导体、光伏等业务,进行多元化和国际化布局。

如今,TCL已由传统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发展成为布局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的科技产业集团。

去年,TCL电视卖出2900万台,居全球品牌第二、中国品牌第一,TCL华星成为全球面板产业头部企业之一,TCL中环光伏晶片销量居全球第一。

没有了黄宏生的创维,也通过迅速更换管理层稳定住了局面,并通过押注OLED在行业里保持了竞争力。此外,创维也进军了新能源光伏及智能家居领域,但效果一般。

只有康佳出现了急速的下滑,以至于接近从行业梯队中消失。

03 掉队

康佳的衰落轨迹清晰可见。

2019年,深康佳A的营收达到了历史顶峰的550亿元,但随后一路直下,到2024年缩水至111亿元。2024年,深康佳A不仅连续三年亏损,更是达到了历史亏损最大峰值。

康佳股份股价表现(自2017年12月至今)

后陈伟荣时代的康佳,就已经出现了盈利乏力的情况。每年百亿级营收的情况下,其23年来净利润总和居然不足3亿元。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康佳二十多年来持续做着无用功的问题?战略失误是首要原因。

2007年,彩电行业从CRT向液晶转型的关键期,康佳却斥资17亿元进军房地产,导致液晶产线建设滞后。而就在康佳在房地产业大手笔进出的时候,其他行业巨头们则在集体投资建厂,向液晶电视升级。

2008年末,康佳终于从房地产的间隙转过头来,在昆山建厂,却早已经失去先机。2009年其液晶电视出货量仅为TCL的一半,从此跌出一线阵营。公司彩电业务营收从顶点的159亿元,直线下跌到2024年的50亿元,占比从超过八成骤降至不足五成。

此后的康佳又盲目多元化,涉足环保、半导体、产业园等“烧钱”领域。但十几年折腾下来,几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2023年,康佳宣布“聚焦消费电子与半导体”,但2024年半导体业务营收仅1.7亿元,毛利率低至-50.91%,成为业绩拖累。

此外,康佳的内斗则加速了崩塌。

康佳曾是深圳市的标志性企业

2014年,康佳与控股股东华侨城因深圳总部地块开发权对簿公堂。仲裁院驳回深康佳请求,土地被裁定与华侨城分享。

但中小股东对此尤为不满,在2015年康佳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上演了一场夺权大戏,在董事会中占据了四个席位,超过了华侨城的两席。此后双方提名的高管内斗严重。甚至出现了三个月内100多项人事调整。

管理层的动荡不可能带来积极的经营结果。2015当年,深康佳A净亏损就高达12.57亿元,同比暴跌近25倍。

在近日4月8日深康佳A公告即将易主之后,康佳子公司股东朱新明实名举报,称康佳集团涉嫌虚增上市公司2018年业绩4000多万元,其内部经营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04 写在最后

三位同学的不同境遇,归根结底源于企业的战略选择与管理能力。

中国电视机行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历经了无数轮大大小小的周期波动。观察这个行业,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厚重的历史纵深,可以给人以更大的参考价值:

企业的成败,既要看准时代的方向,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定力。在不合时宜的时间推进不合时宜的新业务,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继续跟随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感,但如果原地踏步,最终也必然会在行业变迁中溃缩消亡。

康佳的困局,不仅在于错失转型良机,更在于将命运交付给内耗与摇摆;而TCL的突围,则印证了深耕主业与战略选择的经营智慧;而即便是失去了掌舵人的创维,也仍然可以凭借专注主业和适时的技术调整,在行业内占据一席之地。

市场从不相信偶然,每一次命运的转折,背后都是无数决策的累积。或许,这就是商业世界最朴素的道理。

来源:巨潮WAV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