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农村大众报|报纸一篇报道,带起一个产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5:10 2

摘要:近年来,王庄镇各村依托党建引领“一村一块田”举措,将土地“化零为整”,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曲阜市王庄镇,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比如,孔村的葡萄、毕村的黄桃、三门庙村的莴苣、冯村的香梨,等等。

近年来,王庄镇各村依托党建引领“一村一块田”举措,将土地“化零为整”,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后孟村位于王庄镇西北角,是传统粮食种植村。为了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2024年,后孟村积极加入“一村一块田”的“朋友圈”,可是,种什么,怎么种?“《农村大众》是咱后孟村的‘致富指南’!”后孟村党支部书记孔涛告诉记者,他在报纸上找到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

时针拨回至2024年初春,后孟村的“一村一块田”的推进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土地集中了,种什么、怎么种成了摆在村‘两委’面前的大考题。”孔涛回忆起当时的困境仍感慨万千。正当村干部们为产业选择举棋不定时,《农村大众》报道的“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发展苦瓜产业链”给了孔涛启示。“同样的纬度,相似的气候条件,寿光能成,我们为什么不能试试?”

带着报纸,孔涛找到驻村第一书记史慧英商量。在她的多方联系下,村“两委”三赴寿光取经。在孙家集街道的种植基地,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成片的苦瓜大棚,更触摸到了现代农业的脉搏:生物防治替代农药喷洒,订单农业破解销售难题,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原来种地还能这么高科技。”考察组成员孟祥斌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20多页。经过土壤检测、气候比对、市场调研,后孟村最终将苦瓜种植确定为破局之钥。

让孔涛更惊喜的是,苦瓜还没种上,销路已经有了眉目。在济南工作的发小李庆听说村里要种苦瓜,立马向他推荐了一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家正愁找不到稳定原料供应,苦瓜里的苦瓜素是做生物制剂的好材料!”这条从天而降的销路让大伙儿都兴奋不已。在李庆的帮忙下,村里和公司签下了合作订单。

如今的后孟村,7座标准化大棚连片铺展,清明过后,覆盖着保湿膜的田垄间,粒粒苦瓜种子已精准播下。针对种植技术空白,他们与寿光农技专家建立“云问诊”机制;报纸上介绍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他们也应用到了大棚里。

“食用苦瓜子市场价格通常为10元-20元/斤,但若为特定品种,比如药用苦瓜子、高活性成分品种,或与深加工企业签订订单,价格就更高,能达到40元-50元/斤。”孔涛算起了“立体账”:苦瓜亩产籽量在270斤左右,按每斤40元计算,亩产值过万元,30亩一年能产苦瓜子7000到8000余斤,年收入就是30余万元。如今苦瓜种植已带动村里20多名村民就业,“相信发展得顺利的情况下,我们能轻松实现村民、集体双增收。”孔涛补充道。

“这份报纸就是我们乡村振兴的‘导航仪’。”孔涛办公室的档案柜里,整齐码放着近三年的《农村大众》,重要篇章都贴着彩色标签。“王庄镇44个村都订阅了《农村大众》,记者也经常来采访,所以大家很关注上面的信息。”他透露,今年如果苦瓜种植发展顺利,村里将以合作社为中心,向周边村辐射。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