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交媒体和商业广告中,"她经济"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从"女神节"到"独立女性人设",从医美贷到轻奢消费,资本正在用一套精致的话术包装对女性的"捧杀"——表面是抬高,实质是围猎。这场游戏的真相,值得我们冷静审视。
在社交媒体和商业广告中,"她经济"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从"女神节"到"独立女性人设",从医美贷到轻奢消费,资本正在用一套精致的话术包装对女性的"捧杀"——表面是抬高,实质是围猎。这场游戏的真相,值得我们冷静审视。
第一层捧:制造虚假赋能幻觉
资本擅长将消费主义伪装成女性主义:
- "购物即独立":奢侈品广告将买包等同于"做自己的女王",却回避真正独立需要的是资产配置能力
- "颜值即权力":医美机构鼓吹"容貌投资",实则将女性价值重新锚定在外貌竞赛赛道
-"负债即自由":分期平台用"宠爱自己"话术,诱导女性通过借贷维持精致生活
2023年《中国女性消费白皮书》显示,18-35岁女性群体中,62%的奢侈品消费属于冲动购买,45%曾使用消费贷维持形象。这种"捧",本质是物化女性的升级版。
第二层杀:系统性剥削的真相
当女性沉溺于资本塑造的幻象时,真正的剥削才刚刚开始:
1. 职场惩罚:追求"少女感"导致35+女性遭遇更严苛的年龄歧视
2. 时间贫困:每日2.6小时的美妆护肤时间(QuestMobile数据),挤占了技能提升机会
3. 关系异化:社交媒体打造的"完美女性模板",加剧婚恋市场中的慕强心态与焦虑
更隐蔽的是,资本同时向男性贩卖"宠女"焦虑:情人节转账截图成为爱的度量衡,婚恋市场上"经济适用男"被贬值为"普信男"。男女在消费主义的挑拨下形成对立,真正的受益者却是背后的资本集团。
突围之道:识破剧本,重建主体性
1. 区分赋能与营销:真正的女性主义是选择自由,不是被资本定义的"自由消费"
2. 警惕情绪收割:当某个话题(如彩礼、冠姓权)被刻意炒热时,先看谁在获利
3. 投资生产性资产:比起消耗性消费,技能证书、金融资产、不动产才是抗风险利器
资本从不平白无故"捧"谁,所有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当代女性需要的不是被捧上神坛,而是砸碎神坛,脚踏实地地掌握生产资料分配权——这才是破解捧杀困局的终极答案。
来源:科学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