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最终引起远期并发症,带来重大疾病负担[1]。证据显示,心血管疾病(CVD)是T2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临床诊疗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步步入一个更加注重心肾代谢的新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T2DM治疗路径革新,口服GLP-1RA成新亮点。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最终引起远期并发症,带来重大疾病负担[1]。证据显示,心血管疾病(CVD)是T2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临床诊疗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步步入一个更加注重心肾代谢的新时代[2]。重视T2DM综合管理、降低CVD发生和死亡风险已经成为T2DM防治的重要方向[1]。
现阶段,理念变革、新药涌现共同推动了T2DM治疗策略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如何制定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的治疗策略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此,“医学界”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丛丽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杨菊红教授就T2DM诊疗理念变迁、创新药物的应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解读与分享。
从血糖控制到心肾保护,T2DM治疗范式的革命性转变
丛丽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3],这一庞大的群体面临着许多健康挑战。过去,治疗模式主要聚焦于血糖控制。短期治疗目标为消除高血糖引发的症状,预防急性并发症;长期目标则是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通过持续稳定的血糖管理,改善患者预后。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医学逐渐认识到,仅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患者的心肾代谢结局同样至关重要。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是影响T2DM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的治疗理念已经转变为以改善心脑结局为核心,重视综合性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T2DM带来的多器官损伤,新的长效降糖药物,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正在临床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心脏、肾脏的保护作用。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指南都建议: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高危状态、已确诊ASCVD、及CKD的T2DM患者,应优先选择具有明确循证医学支持的药物[1, 4-8]。杨菊红教授补充道,这一治疗理念转变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CVD是主要死亡原因;二是新药物的广泛应用和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近百年来,糖尿病药物的种类显著增加,目前国内已有14种可供选择。在众多药物中,GLP-1RA因其显著的降糖和心脏保护效果脱颖而出。
GLP-1RA类药物优势显著,确立心肾获益的综合代谢管理标杆
随着糖尿病管理理念的不断优化,GLP-1RA类药物作为一种创新治疗手段,已成为综合代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药物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在心血管和肾脏健康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益处,逐渐确立了其在综合管理中的新标杆。杨菊红教授强调,综合管理策略的核心在于动态调整药物和干预措施,以适应患者病情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GLP-1RA类药物的引入丰富了医疗选择。研究表明,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在早期糖尿病患者中能够显著改善整体代谢状态,帮助部分患者实现症状缓解及有效的体重控制。自2015年起的大型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如LEADER[9]、SUSTAIN 6[10]和REWIND[11]等,进一步证实了GLP-1RA(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度拉糖肽)具备确切的心血管获益。对于合并CVD或处于高风险的T2DM患者,GLP-1RA能够有效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风险。
丛丽教授介绍,许多T2DM患者本身存在超重或肥胖,GLP-1RA不仅能有效降糖,还能帮助体重下降,适合这一部分群体。总的来说,GLP-1RA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另外,司美格鲁肽在心血管事件与肾脏功能方面的显著益处尤为突出。SUSTAIN 6研究结果显示[10],司美格鲁肽相较于安慰剂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MACE风险,降幅达26%。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获益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基线体重指数(BMI)等因素无关,且在整体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
综上,GLP-1RA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显示出与已有研究数据高度契合的反馈,证实其不仅具备强大的降糖能力,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确切的心肾获益。
口服GLP-1RA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重塑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新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口服制剂的推出为GLP-1RA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满足了患者对于给药方式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口服司美格鲁肽的临床应用,正逐渐成为糖尿病管理的趋势。
以中国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PIONEER 11研究[12],全面评估了口服司美格鲁肽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对象为那些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T2DM患者,结果显示口服司美格鲁肽可使HbA1c最高降低1.6%,在中国人群中的HbA1c达标率高达92.3%。这一数据凸显了口服司美格鲁肽在帮助患者实现血糖控制方面的显著优势。
在心肾获益方面,已有研究显示口服司美格鲁肽具备心血管保护作用。作为一项跨国、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实验,PIONEER 6纳入了患有CVD及其相关高风险的T2DM患者[13, 14]。结果表明,口服司美格鲁肽联合标准治疗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口服GLP-1RA在综合代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杨菊红教授指出,口服司美格鲁肽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逐渐显现,不仅能显著降糖,还有效改善血脂和血压。这使得该药物特别适合对注射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便捷的给药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推动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具有长期数据的研究也显示了口服司美格鲁肽在心血管和肾脏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SOUL研究于2019年启动,比较口服司美格鲁肽与安慰剂在合并CVD和/或CKD患者中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口服司美格鲁肽能够使伴有这两种情况的T2DM患者的MACE风险降低14%[15]。这一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该药物的临床价值。
丛丽教授强调,口服和注射的司美格鲁肽有效成分相同,疗效上亦存在一致性。随着口服制剂的推出,患者拥有了更多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合并CVD和CKD的糖尿病患者,这种药物不仅能够延缓心脑肾并发症的进展,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口服GLP-1RA如司美格鲁肽的临床应用标志着T2DM患者健康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通过有效的降糖和心血管保护,司美格鲁肽为患者带来了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与前景。
小结
近年来,T2DM治疗范式经历了显著的转变,在最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中[8],口服司美格鲁肽被列为推荐药物,进一步证明了其疗效与安全性的权威认可。这一举措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未来口服司美格鲁肽的应用将愈发广泛,并在多个临床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治疗方案,切实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关注整体代谢健康的大背景下,口服GLP-1RA的综合获益为T2DM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司美格鲁肽不仅有效调控血糖,还为患者提供了在管理体重、改善血脂和调节血压等方面的多重获益,满足了患者对健康的更高追求。预计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新药物的推广,未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将变得更加全面,以实现最佳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丛丽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珠海市高层次人才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第十届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六届,第七届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生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糖尿病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糖尿病学管理分会常务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常务理事珠海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专家简介
杨菊红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委会委员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常委湛江市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审稿人《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项。共发表学术论著70余篇,在Gut, Diabetes Care, J Endocrinology等SCI期刊发表文章37篇参考文献:
[1] Improving Care and Promoting Health in Population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J]. Diabetes Care, 2024, 47(Suppl 1): S11-s9.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胡盛寿, 王增武.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 [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3, 31(7): 485-508.
[3] SUN H, SAEEDI P, KARURANGA S, et al. IDF Diabetes Atlas: Global, regional and country-level diabe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2021 and projections for 2045 [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2, 183: 109119.
[4] 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 06(1): 1-19.
[5] 臧丽, 朱大龙. 溯谈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11): 881-3,8.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95.
[7] 曲伸. 从指南更新看2型糖尿病管理理念的变迁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 (08): 723-6.
[8]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9] MARSO S P, DANIELS G H, BROWN-FRANDSEN K, et al. Lir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J]. N Engl J Med, 2016, 375(4): 311-22.
[10] MARSO S P, BAIN S C, CONSOLI A, et al. Sem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N Engl J Med, 2016, 375(19): 1834-44.
[11] GERSTEIN H C, COLHOUN H M, DAGENAIS G R, et al. Dul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REWIND):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19, 394(10193): 121-30.
[12] WANG W, CHEN R, DAVIES A L, et al. IDF2022-0613 PIONEER 11: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ral semaglutide versus placebo in predominantly Chinese patients with T2D treated with diet and exercise [J].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23, 197.
[13] HUSAIN M, BIRKENFELD A L, DONSMARK M, et al. Oral Sem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N Engl J Med, 2019, 381(9): 841-51.
[14] BAIN S C, MOSENZON O, ARECHAVALETA R, et al.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oral semaglutid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ationale, design and patient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PIONEER 6 trial [J].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21(3): 499-508.
[15] NOVO N. Headline results from the SOUL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trial [Z]. 2024
来源:营养和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