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地现在正灌溉呢,在手机上设置好设备运行时间,就不用人盯着了。”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副研究员崔永增一边操作手机一边介绍,这里是河北省农科院打造的无人化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基地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设施、机械等进行全程自动控制,实现了作物耕、种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4月18日,在邢台市宁晋县换马店镇北楼下村的麦田里,麦秆挺拔、麦苗碧绿,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小麦生长进入拔节和抽穗的关键期。
智能巡检无人机正在进行苗情监测。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广袤田野间没有了农民忙碌奔波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喷灌设施均匀喷洒的水雾、智能监测设备闪烁的指示灯。
“基地现在正灌溉呢,在手机上设置好设备运行时间,就不用人盯着了。”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副研究员崔永增一边操作手机一边介绍,这里是河北省农科院打造的无人化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基地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设施、机械等进行全程自动控制,实现了作物耕、种、管、收全环节无人化,让种田变得更轻松、更高效。
在智能灌溉系统的运作下,农田节水成效显著。“过去大水漫灌,浪费水还效率低,现在通过手机APP设定灌溉时间和水量,不仅节水超30%,还能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按需供水’。”崔永增说。
自动化喷灌设施正在作业。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在崔永增看来,科技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智慧农场采用的精准播种技术,使作物播种整齐度误差从20厘米缩小至2厘米,出苗整齐度达到98%以上,小麦产量提升5%,每亩种植管理成本降低150元左右。
“与大水漫灌相比,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省人力,还能节水30%以上。”崔永增说,智慧农场的核心在于科技的深度融合。
走进智慧农场智能控制中心,一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土壤温湿度、风速风向、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跳动,宛如农田的“数字脉搏”。
“这些数据来自田间25个土壤墒情测试仪和小型气象站,它们组成了麦田的‘千里眼’。”崔永增介绍,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全面掌握农田 “健康状况”,并根据数据制定精准的灌溉、施肥、植保方案,过去靠经验种田,如今靠数据管理,科技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科学、精准。
麦田里的土壤墒情测试仪。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宁晋县是河北省第一产粮大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9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90万吨以上。近年来,该县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我们在北楼下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和大曹庄农场,部署了智能监测设备、智能农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备,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农业监测网络。” 宁晋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马立强介绍,通过多光谱遥感以及气象、土壤墒情、病虫草情监测网点,实现了对农田的全时段、全方位监测,推动农业生产从 “经验主导” 迈向 “数据驱动”。
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查看智慧农场作物生长情况。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宁晋县的实践,是河北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一个标杆。近年来,河北省加快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石家庄市栾城区,智慧温室大棚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实时反馈到控制终端,自动调节系统精准控制通风、遮阳、灌溉设备,为蔬菜生长创造最优环境;在邯郸市永年区,植保无人机编队按照设定航线穿梭于麦田上空,高效完成农药喷洒作业,大大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效率;在张家口市张北县,智慧牧场通过安装智能项圈、电子耳标等设备,实现对牲畜生长、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让畜牧养殖更加科学高效。
“智慧农业通过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农业资源消耗,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武彦荣表示。
宁晋县智慧农场控制中心。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从田间到牧场,从温室到果园,智慧农业的“触角”不断延伸,为河北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河北省将打造100个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应用率达到100%。
科技兴农,方兴未艾。在科技的赋能下,河北的农田正变得更加 “聪明”,农业生产更加高效,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燕赵大地上徐徐展开。
来源:石家庄裕华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