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即墨古城的门店内,62岁的王承厚和儿子王蓬勃正在雕刻葛村榼子。王蓬勃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木槌、一手刻刀细心雕刻,父亲王承厚坐在一旁,认真观察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指导意见。刻刀上下翻飞,随着木屑纷纷落地,一个鱼榼子渐渐成型。记者日前采访得知,作为青岛市市级非物质
在即墨古城的门店内,62岁的王承厚和儿子王蓬勃正在雕刻葛村榼子。王蓬勃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木槌、一手刻刀细心雕刻,父亲王承厚坐在一旁,认真观察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指导意见。刻刀上下翻飞,随着木屑纷纷落地,一个鱼榼子渐渐成型。记者日前采访得知,作为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村榼子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承厚已经在做榼子的路上坚持了近50年,如今,他和儿子正接力守住这门传承了200多年的老手艺,继续在方寸之内雕琢人生。
“我做过的榼子已经有100多种了。榼子大小不同,用途不一样,比如有的可以用来做馒头,有的可以做饽花,还有的可以月饼、糍粑。除了做吃的,榼子也可以做成工艺品,当作挂件和摆件,也可以拿来把玩。”王承厚指着店内的大小不一、花纹各异、造型多样的榼子说,“这里有十二生肖的,有鱼跃龙门的,有各种花卉的,都是一些吉祥寓意的,你看这个鱼馒头就是用这个榼子做出来的。”
葛村榼子又称“榼花”“饽饽榼子”,是用来制作花样面饽的模具,作为我国北方传统木雕工艺品典型代表的葛村榼子,以其独特的造型工艺,丰富的花色纹样,浓厚的文化色彩,深深扎根于乡间沃野。在制作榼子时,王承厚的手法熟练而有力,节奏规律,每一刀都精准地落在预定位置上,每个花纹都是一次成型,线条流畅,纹路饱满。从十三岁起跟着叔叔学习至今,他双手上布满的皱纹、茧子,都诉说着他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代表着他心中那一份传承的责任。“我做的榼子,一米多的有,也有两三厘米的,太大的做起来非常用力,小的对精细度有要求,也不好做。一般榼子刻的都是反字,但是如果用来做摆件,就要刻成正字。”王承厚说。
这些年来,王承厚不断探索研究改进制作工艺和工具,使榼子实用性和美观性不断提高。其中,祖辈制作的榼子多位单边线、单鳞,经王承厚研究琢磨,改进为双边线、双鳞。原来制作榼子的工具品种单一,王承厚根据实际工艺需求,改造弯凿工具,提高了制作效率。因手艺过硬,王承厚的作品曾经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果模(榼子)制作技艺(葛村榼子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创作的很多作品,被不少藏友收藏。
“葛村榼子主要以优质苹果、梨、山楂等果树类木材为原料,用圆凿、弯铲、木质手锤等大小30余种雕刻工具精雕细刻而成。葛村榼子的制作技艺包括摸墩、割板、晾晒、画样、排料、气蒸、刨平、拉荒、雕纹、磨光等10余道工艺流程及相关技法。像做这个鱼的榼子,需要七八种工具,在制作的时候,不是提前打草稿,直接可以下手,就跟人走路一样,每下一刀都要心中有数。”王承厚的儿子王蓬勃如数家珍。
记者看到,在制作榼子的时候,王蓬勃打开一盏专门的灯,他借助灯光,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在榼子上雕刻细微的花纹,看上去非常考验技术。“父亲母亲都是干这一行的,我是伴随着木锤叮叮当当长大的,从小耳濡目染。在我小时候,我们村的街上不是砂石铺路,而是木屑铺的,因为我们村做榼子的专业户很多,我小时候也是拿木墩、树桩当玩具。一开始的时候,我对从事这一行没有多大兴趣,因为干这一行特别枯燥,要耐得住寂寞,我一直没想着接父亲的班。当了5年兵回来后,我发现父亲老了,我觉着自己是时候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了,就跟着父亲学习,现在基本已经掌握了榼子的雕刻。作为年轻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将传统的手艺传承发扬下去。”王蓬勃说。
王承厚介绍,因为榼子制作太枯燥,经济效益又不高,加上用榼子人越来越少、机械化的冲击,很多手艺人渐渐放弃了这门手艺。“如果这门手艺和文化传承不下去就太可惜了,在2017年,我走出村庄到即墨古城开起了店铺,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喜欢上这门古老的手艺。”王承厚说,儿子王蓬勃也会通过直播、电商等途径,将葛村榼子卖到更远的地方,“江苏、广东、天津、河北等地都有客户,也会发往海外客户。”
王承厚和儿子每天重复着枯燥单一的劳作,用巧手为一块块没有灵性的木头赋予生命,让它们实现“涅槃”。父子齐心,他们将用坚守和匠心,让葛村榼子穿越时空,不断焕发新的生命。
来源:掌上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