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高校博物馆相关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836份。调查结果显示,64.3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向社会大众开放,56.6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37.33%的受访者认
别让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高校博物馆相关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836份。调查结果显示,64.3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向社会大众开放,56.6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37.33%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起到补充作用。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曾举办的“我们的国家公园及其珍稀动物今生前世”展览中,熊猫、藏羚羊等栩栩如生的现代生物标本与熊猫牙齿化石、剑齿虎头骨化石共同陈列,这场现代生物标本与远古化石的“隔空对话”,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演化的“任意门”。展览不仅吸引了大量市民慕名而来,更折射出高校博物馆在公共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当学术殿堂的“宝藏”破圈亮相,知识便在时光的褶皱中完成了与大众需求的双向奔赴。
如果说公共博物馆致力于传播文明通识,那么高校博物馆呈现的就是知识的切面。“系出名门”的高校博物馆,围绕教学科研而建,与学术前沿相关,可谓一校一馆一特色。比如,在山东大学博物馆,上万件文物大多数是本校考古专业师生亲手发掘、修复的;中国农业大学的饲料博物馆里,动物的“食品多样性”让人大开眼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宝藏老师进人博”系列讲座,以展览为“活教材”,定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早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就指出,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效益。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大学的博物馆已经向社会开放,但开放的意愿并不强烈,无论是开放时间,还是展陈布局,抑或讲解等辅助服务,均不尽如人意。高校博物馆不应是“象牙塔”中的孤岛,而应成为连接学术与社会的桥梁。高校博物馆要真正“活”起来,需在策展理念与传播方式上双向突破。
一方面,通过沉浸式体验、情景式互动等观展方式,让展品“开口说话”;另一方面,需打破校园物理边界,进一步探索与中小学教育、社区文化的深度融合,吸引更多人走进高校博物馆。此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知识“云共享”。当专业性与趣味性交融,当学术殿堂与数字世界互联,高校博物馆便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终身教育时代,高校博物馆正成为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拼图。当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敞开大门,当知识的对话在展厅中持续开展,我们终将见证一个全民学习的理想图景——在这里,每个人都能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知识的力量。
编辑:李若嫚
一审:马慧丽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来源:新派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