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复星联合健康披露的《关于变更注册资本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公司计划增发31641万股,募集资金总额8.1亿元,复星医药认购1.05亿股,国际金融公司(IFC)、亚洲开发银行(ADB)拟各自出资2.7亿元(或等值美元)分别认购1.05亿股新增发行股份。增
增资完成后,复星联合健康注册资本金将由6.94亿元增加至10.11亿元。
文/每日财报 栗佳
近日,复星联合健康再一次开启增资扩股计划。
根据复星联合健康披露的《关于变更注册资本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公司计划增发31641万股,募集资金总额8.1亿元,复星医药认购1.05亿股,国际金融公司(IFC)、亚洲开发银行(ADB)拟各自出资2.7亿元(或等值美元)分别认购1.05亿股新增发行股份。增资完成后,复星联合健康注册资本金将由6.94亿元增加至10.11亿元。
这是继2024年5月迎来首次增资后,复星联合健康再次迎来新金主。值得注意的是,复星联合健康将引进的两家新股东——国际金融公司与亚洲开发银行均属于国际资本,这也让其成为首家同时获得两家国际金融机构战略投资的中国保险公司,意义重大。
两大国际巨头资本入场增持,复星联合健康股权生变
根据近日复星医药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出资2.7亿元认购复星联合健康1.055亿股新增股份,每股价格约为2.56元。
2024年5月份,复星医药已经以2.49亿元认购复星联合健康保险9722万股,持股比例为14%。
本次增资顺利完成后,复星医药累计对复星联合健康的出资额将达5.19亿元,所持有该公司的股权比例将从14%增至20.05%,从原来的第三大股东变为第一大股东。
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两者均通过出资2.7亿元分别认购复星联合健康1.05亿股新增发行股份,持股比例10.43%,并列跻身第二大股东行列。
不难发现,待以上增资完成后,随之而来的则是复星联合健康股权结构将迎来重大位次变更。除了以上提及到的上海复星医药将升至第一大股东、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新入主并列成为第二大股东之外,此前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的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增资完成后持股比例将从14.4%缩减至9.89%,排在第四位,其他未参与增资的股东持股排位情况则依次类推。
此次对复星联合健康的增资,是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保险市场的首笔股权投资,而国际金融公司此前已在中国金融领域布局多年。
一直以来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直接投资金融机构的情况较为鲜见,而是多以关乎民生基础设施投资为主。中信证券数据显示,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超过1200个,总额接近5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交通、农业、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
国际金融公司为世界银行下属机构之一,1956年7月成立,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新兴市场发展的国际开发机构,主要职能是利用自有资源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的资金为项目融资,同时它还向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咨询。
相比之下,国际金融公司则在我国金融市场持续深耕投资多年。比如,早在2001年之时,曾投资过南京银行。而后又在2015年邮储银行宣布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时,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融资。2023年还曾计划向新网银行提供金额为10亿元的贷款。2024年9月,国际金融公司出资2.15亿元投资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12%,使得该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52.15亿元。
业绩基本面持续向好,偿付能力仍存隐忧
业绩方面,2024年复星联合健康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2.26亿元,同比增长26.69%;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91.3%。业绩“双增”,离不开投资端的助力,报告期内,复星联合健康投资收益率达到6.54%,而综合投资收益率更是高达16.18%。
与同行对比来看,复星联合健康2024年全年保费收入为已披露业绩报告的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排名第4位;同期净利润则是排名第5位。
回看业绩轨道,2017-2023年间,复星联合健康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0.59亿元、5.2亿元、18.19亿元、24.54亿元、37.14亿元、38.79亿元、41.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45亿元、-0.87亿元、-0.39亿元、-0.74亿元、0.2亿元、0.63亿元、0.23亿元。
可以明显看到,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业务收入是在持续上涨的,创收能力在不断加强,同时,净利润虽然在刚开业那几年是持续亏损的,但好在2021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截至目前也已经连续四年实现了盈利。
拆分险种来看,目前复星联合健康保费收入构成中,长期健康保险占据大头,2023年在个险和团险业务中总计取得保费收入约37.47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17.46%,占总保费规模达90.84%,较2022年的82.24%规模增长了8.6个百分点。其中,2023年保费收入位居前五的产品分别为三款重疾险和两款护理保险,这与该公司收费模式构成相一致,目前复星联合健康主要依赖于专业中介以及银行代理渠道。
我们知道,银保渠道产品虽有能快速扩大保费规模的优势,但也存在产品价值较低、费用高的劣势,而且相较于传统经代渠道,银保渠道维系成本高且销售的产品偏重投资属性,对偿付能力消耗快,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近些年复星联合健康需要频频增资“补血”的原因。
偿付能力方面,作为国内第六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复星联合健康为缓解自身偿付能力长期下行压力,曾多次发布过增资计划。比如,2018-2021年三年期间,分别拟增发3.85亿股股份、1.6亿股股份和1.15亿股股份,但最终都是以发布变更注册资本公告形式来获得市场广泛关注,并无实质性落地。
随后在2023年5月份,复星医药还曾试图联合佛山顺德国资“顺德科创集团”一起增资复星联合健康,但到了十月份,顺德国资却“反悔”临时退出此次增资项目,无奈交易只能终止,并算上利息原路返还增资款。
不得已下,2023年10月,复星医药又联合南沙科金拟各自出资2.49亿元增资联合保险,增资完成后复星医药、南沙科金将分别持有复星联合健康约14%的股权,直至2024年5月份这份增资才获得监管的批准,复星联合健康注册资本也顺势从5亿元增加至6.94亿元。
随着增资的到位,复星联合健康的偿付能力暂时渡过难关。截至2024年末,复星联合健康的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达到了117.66%和173.99%。相较于2023年末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下滑至55.34%、综合偿付能力下滑至110.67%的两项数据已无限逼近监管红线的逼仄情况,目前其偿付能力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改善提升。
不过,与行业偿付充足平均水平对比,目前复星联合健康的两项指标仍略显不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人身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3.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0.5%,由此计算,复星联合健康分别低于行业均值6.14个百分点和16.5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复星联合健康预测数据,公司下季度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将分别下降18.43、27.13个百分点,或分别降至99.23%、146.86%,这意味着其偿付能力仍存较大隐忧。而如今的第二次增资,无疑将为复星联合健康进一步补充资本提升偿付能力充足水平筑牢根基。
诚然,一味地进行增资回血显然是不能长久的,作为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复星联合健康也要拿出更硬核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自身主业扩大,不断进行自我造血,才能够走的更远更久。
来源:每日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