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特别提到要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并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的合力。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阅读,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特别提到要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并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的合力。
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营造书香童年的共识日益深化,但实践层面仍面临结构性挑战。青少年在学业压力下,自主阅读时间被严重挤压,亲子共读的精神对话场景更趋稀缺。教育场域中,阅读指导的专业化困境凸显:学校阅读活动常局限于工具理性导向,侧重字词积累、写作技巧等功利性目标,忽视对文本背后价值体系与思维范式的深度挖掘;形式化的“打卡式”阅读任务,很难实现对青少年批判性思维与情感共鸣的培育。同时,社会层面尚未提供专业的阅读推广和志愿辅导服务。且数字化阅读所带来的信息良莠不齐、知识碎片化、价值情感快餐化等问题,呼唤家校社阅读共同体的建立,呼唤专业有效的阅读指导。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阅读的场域、工具与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媒介不再是简单的信息通道,而是集传播、互动、反馈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其演变将重塑学校、家庭、社会参与青少年阅读的方式与深度。基于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过程智能—空间协同的阅读特征,应构建一个角色明确、结构合理、运行闭环家校社协同阅读共同体,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在数字化语境下,形成科学、系统的青少年阅读支持体系。在笔者看来,建立家校社协同阅读共同体还需重点关注如下方面实践:
建立稳定的跨主体协同工作组。在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下,由学校依托“教联体”建设,主导组建“青少年阅读协同推进工作组”,作为教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阅读协同推进工作组”成员由学校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图书馆或社会机构代表共同构成,设立专门协调机制。
构建基于目标导向的行动矩阵。各方需围绕“提升青少年阅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构建具体、可执行的任务分工体系。通过构建“计划—执行—反馈—优化”闭环任务链条,推动协同进入“共担责任—共促执行”的实质阶段。
融通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模式。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在纸质阅读资源与数字阅读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构建精准的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剖析家庭与学校的阅读需求特征,实现阅读资源的个性化推荐与精准投放,确保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高度匹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搭建共识驱动下的评估与激励体系。应构建多元指标体系,覆盖家长陪伴频率、互动质量、任务完成度、儿童反馈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实现定量与定性结合式评价。在实施路径上,可推行“家庭阅读成长档案”制度,由平台自动生成周期性报告,供家长查看阅读成效,也为学校与社会服务者提供干预决策依据。
期待通过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家校社协同阅读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多主体联动、多路径融合、多种资源整合、多维评价,打破传统促进青少年阅读中资源分散、职责模糊、协作不足等问题,推进数字化时代青少年阅读由“个体实践”向“系统工程”的转型。
(作者任晶惠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委会副秘书长)
来源:环球网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