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7日7时,沙县区六三种业有限公司的分子育种实验室内已是一片忙碌。荧光显微镜下,幽蓝的光束穿透器皿,映照出水稻基因的密码,全自动种子加工线上,金灿灿的稻种,经光谱筛选、纳米包衣,最终封装成一枚枚承载“中国芯”希望的种子芯片。
六三种业工作人员正在国家级分子育种平台检测水稻种子DNA纯度。
4月7日7时,沙县区六三种业有限公司的分子育种实验室内已是一片忙碌。荧光显微镜下,幽蓝的光束穿透器皿,映照出水稻基因的密码,全自动种子加工线上,金灿灿的稻种,经光谱筛选、纳米包衣,最终封装成一枚枚承载“中国芯”希望的种子芯片。
这座占地45亩的“种子方舟”,在金融活水的助力下,正将农业新质生产力播撒向万里沃野。
创新: 从竹筛到自动化选种
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轻触实验室内的智慧大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系统的三维模型便随之旋转。“利用这项技术,结合基因测序和智能筛选,过去培育一个良种需要8年,现在能缩短到3年。”六三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晖介绍。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攻关稻瘟病抗性,让水稻在重病区也能挺直“脊梁”。
陈列架上,玻璃瓶里装着“明1优臻占”“福兴优臻占”等120多个审定品种种子。它们是六三种业公司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种业自主创新水平的结晶。作为公司合作育成的代表,“明1优臻占”集高产、优质、抗病、广适于一身,米质优良且商品性突出,深受市场认可。亩产可达600—650公斤,较同类香稻增产约20%,有效破解了“优质不高产”的痛点,显著提高了农民收益。
持续创新,臻占系列新品种的推出,满足了广泛的市场需求。然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六三种业常年试验规模超200亩,年均筛选鉴定材料逾2万份,科研投入超400万元。“五年前,我们还在用竹筛手工筛种。想引进全自动化设备,提升效率和品质,但几千万元的设备投入和研发费用,让公司资金捉襟见肘。”邓晖看着如今车间里高效运转的先进设备,回忆起当初的困境。
“及时雨”:
贷款3000万元、利率优惠
正当邓晖为资金发愁之际,农业银行三明沙县支行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开辟了资金绿色通道。
农行三明分行运用信贷政策,为六三种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最终审批发放了3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专项用于设备更新改造与科研投入。考虑到该公司属于绿色发展企业,农行还给予了利率优惠,每年可为企业节省不少利息成本。
“这笔贷款真是‘及时雨’!”邓晖感慨道。有了农行金融活水的精准支持,六三种业不仅顺利建成了智能化种子加工生产线,更对育种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用科技创新为种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站在分子标记实验室的观景台前,望着智能温室里茁壮成长的试验稻,邓晖眼中充满希望:“农行给的不仅是贷款,更是我们搞育种创新、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底气和信心。”
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三明沙县支行聚焦业务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扎实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
加大“三农”服务力度。以“惠农e贷”为抓手,进一步扶持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截至3月底,沙县支行“惠农e贷”授信5863户,比年初增加413户,授信金额13.56亿元,比年初增加1.15亿元;用信4356户,用信余额达9.27亿元。聚焦群众所需,积极用好“富民贷”产品政策,截至3月底,“富民贷”授信1782户,授信金额3.53亿元,用信余额2.98亿元。
探索高效便捷服务。加快推进“三农”和县域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校园、智慧旅游等乡村场景金融,持续做好乡镇惠农通服务点建设,依托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全省首个“绿色金融+绿盈乡村”为模式的绿盈驿站,在驿站中配置智能POS机和惠农e站,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各个乡镇,打通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截至3月底,沙县农行为143户种植户发放贷款,贷款金额共计2336万元。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