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9日至20日,在春和景明的好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彩云南,留下了“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的美好寄语。时间见证着云南群众向着幸福生活不断前行的坚实脚步。如今云岭大地生机勃发,一场场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一项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3月19日至20日,在春和景明的好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彩云南,留下了“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的美好寄语。时间见证着云南群众向着幸福生活不断前行的坚实脚步。如今云岭大地生机勃发,一场场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一项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精神文明报推出“走进云南”专栏,通过记者深入采访,蹲点调研,探寻——“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只是一句宣传语,更是云南文明建设的生动诠释。敬请关注。
● 是求职地、是休息室、是法律咨询处,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劳务服务分中心
● 活跃在大街小巷、乡镇田野的有温度的志愿服务队伍,吸引越来越多人成为志愿者
● 家长带着孩子翻山越岭主动来上“家长夜校”
从哈尼梯田的云上交响,到临安古城的千年文脉传承;从南湖的生态新韵,到龙美村的乡愁记忆,在平均海拔一千米之上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彩云之南正如清风般浸润山河。
那些风吹过的地方,绽放出流光溢彩的花,那是一场场主题鲜明的理论宣讲、一次次如沐春风的暖心服务、一件件浸润心田的惠民实事……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通过“阵地聚民、服务惠民、文化润民”的创新路径,绘出一幅北回归线上的文明新图景。
美丽城市风光。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供图
合“N”为一 阵地建设多功能化
最近,蒙自市的张翠想找份工作,于是,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劳务服务分中心便成为她去得最多的地方。在分中心的求职招聘区,志愿者根据她的需求,给她一本相关用工企业岗位资源册子,耐心地协助她寻找心仪的工作。“我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东西都不懂,这里有真实可靠的岗位资源,还有志愿者帮忙解答疑惑,比自己闷头乱找靠谱多了。”张翠告诉记者。
当张翠频频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劳务服务分中心寻找工作时,快递小哥张凯也成为这个阵地的“常客”。“工作间隙我会来这里休息一下。这里有微波炉、充电插座、医药箱和座椅等,还提供热水,给我们这些户外工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张凯说完,接了一杯水一口气喝完。
张翠告诉记者,她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她并不为此感到焦虑:“志愿者告诉我,这里会不定期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有餐饮厨艺、保育、机械加工、民族刺绣……我准备多关注一下,学一些实用的技能,找个好工作。”
“这里的培训特别实在,我就是通过技能培训找到工作的。我前几年还是个农民,现在已经是个起重机装卸操作员了。”听到记者跟张翠的对话,隔着一个座椅的纳春祥靠了过来,他晃了晃手里的册子,告诉记者,“我今天是来帮老家的兄弟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的,顺便来咨询一点问题。”
“如果有什么法律方面的问题,欢迎来咨询我。”坐在柜面服务区边侧“公共法律服务”区域的律师志愿者礼貌地冲着这边点了点头。看到张翠脸上浮现出茫然的表情,他解释道:“我们有8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每周二上午轮流在这里坐班,为大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有任何问题,放心大胆来问我们就是了。”
务工人员的求职地、户外工作者的休息室、劳动人员的法律咨询处……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劳务服务分中心是红河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多功能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红河州坚持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精准化、便利化水平。线下按照“中心+所+站+N”建设目标,全州建成13个中心、81个分中心、141个实践所、1356个实践站,并联动整合党校、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乡村学校少年宫等阵地,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线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数据平台,群众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项目清单“单单清、能对账”,构建起“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资源互通互融”的云上阵地,实现了供需对接、线上点派评单、志愿服务回馈全闭环。
龙美村“家长夜校”活动现场。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供图
百花齐放 队伍建设多样化
2022年,赵琴选择从江苏搬到蒙自市开启自己的退休生活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拥有多重身份。但现在,这名风采奕奕的“美孃孃”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她不仅成为了“美孃孃”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还在今年以瑜伽老师的身份加入了“南湖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其实我一开始只是想多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报了‘南湖夜校’的舞蹈课程。没想到受到志愿者老师们的感染后一发不可收拾,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已经完全成为积极分子了。”赵琴神采飞扬地讲述了自己成为志愿者的经历,她笑盈盈地说,“希望能追上小敏老师的步伐,多去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授课。”
被赵琴亲切地称作“小敏”的是同为“南湖夜校”志愿者老师的梁亚敏,这位扎着马尾的“90后”女孩是新安所街道土生土长的新农人,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网络达人。她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开通“云南草帽姐”“小敏爱养生”“小敏食纪”等账号,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积累了100余万粉丝。梁亚敏的“小敏来帮忙”电商助农培训课是“南湖夜校”最受各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欢迎的课程之一。
“受欢迎的秘诀是真诚。”梁亚敏爽朗地向记者分享她上课的内容,从直播前的准备工作,到直播过程中的互动技巧、产品展示要点,再到直播后的数据分析,梁亚敏都进行了详细讲解与演示。通过新安所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牵头,梁亚敏和她的电商团队成立了“小敏来帮忙”电商助农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为乡亲们服务,只要群众点单,她都会认真接单,免费培训。“我们这些老年人搞不懂直播,小敏他们就会来帮我们直播带货,特别好。”村民李金秀说。在梁亚敏等志愿者的帮助下,家乡的石榴、枇杷、鹰嘴桃、小黄姜等生鲜土特产销售到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赵琴、梁亚敏……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以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在红河州,一个个活跃在大街小巷、乡镇田野的有温度的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正能量“磁场”,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目前,红河州已建立13个志愿服务总队,并围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法律服务、应急救援、科学普及等组建各种志愿服务分队,如今,“志愿红”已经成为红河州一道明媚的风景线。
有滋有味 项目建设融入生活
3月23日晚,在目送最后一对村民母子的背影融入夜色之中后,龙美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婷揉了揉有些湿润的眼角,转身回到红河县甲寅镇龙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收拾桌椅板凳。在1个多小时前,这里还坐着满满当当的家长和孩子,这天是李婷策划的龙美村“家长夜校”第二期的最后一节课,文明实践站里热闹非凡,凳子都不够坐,不少家长就找了个角落站着,欢欢乐乐地听完一整堂课。
最后这节课李婷思考了很久,把主题定为了“崇德向善、尊老爱幼”,她和同事们带着一部分家长、孩子,围绕主题编排了语言节目、情景剧、歌舞等节目,并特意邀请了龙美新寨的老乡贤侬光寿讲述了他心目中的孝道。
村委会副主任唐陆拾中对于表演节目已经驾轻就熟,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家长夜校”的资深“演员”,“我是‘家长夜校’第一期就报名了,一开始只是想着我作为村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小李书记说希望有家长和孩子来参与节目表演,我和我的小孙子也是赶鸭子上架。没想到经过表演,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大方,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唐陆拾中笑着说。
当天,在结业仪式上,在一张一张颁发结业证书时,李婷悄悄红了眼眶。“龙美村海拔1516.4米,属于高寒山区,不少家长是主动带着孩子翻山越岭来的。”李婷揉了揉发酸的鼻尖,“他们怀着最质朴的心来拥抱文明、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让我看到了用心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意义。”
龙美村是“家长夜校”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最初的试点地,随着试点成功,“家长夜校”在红河县得到全面推广,目前已经实现乡镇、村(社区)全覆盖,有效激活家庭“小细胞”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
“家长夜校”是红河州聚焦重点人群,针对性打造精品文明实践品牌项目的实践之一。近年来,红河州从暖心服务出发,打造了多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其中,“声生不息”文明实践品牌项目让宣讲课堂从“纸面”走向“云端”,形成“一次宣讲多种传播”的矩阵,让有趣有用的双语微视频宣讲,填充群众的碎片化时间;培育“燕子筑巢”“1+1”关爱老人等文明实践品牌项目,针对性帮扶困难群体和“一老一小”;打造“光盲”行动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为社区视力残疾人提供了个性化、生活化、日常化服务,让他们增强自信、走出家门、掌握技术、融入社会。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这句话我想每一位精神文明战线的工作者都已经熟记在心,但要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仍然需要久久为功。”红河州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红河州将继续脚踏实地,走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一步,让这片热土充满鲜活的文明底蕴。
来源:绿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