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天天搞小三小四搞好企业才叫怪,我除了格力啥都不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17:26 2

摘要:在商海沉浮的年代,提起董明珠,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硬核女强人的形象。

在商海沉浮的年代,提起董明珠,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硬核女强人的形象。

雷厉风行、言辞犀利、眼里揉不得沙子。

她是格力电器的“铁娘子”,也是无数创业者心中的标杆。

2025年4月18日,董明珠在一场由高净值研究院举办的大咖课上,又一次用她那标志性的直白风格,抛出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天天搞小三小四,哪有精力搞好企业?我除了‘格力’两个字,其他啥都不管。”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她如何把格力从一个小厂做到全球家电巨头。

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候她刚过而立之年,生活却给了她一记重击——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年幼的儿子。

很多人可能就此被生活的重担压垮,但董明珠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她辞去南京的稳定工作,孤身一人南下深圳,加入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小企业,成了一名基层销售员。

后来在一次去往珠海出差,在街头看到了一个公司(格力前身)在招人,于是她跳槽到这家公司当销售员。

那会儿的格力,可不是今天的家电巨头,只是一家地方小厂,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弱。

董明珠从零开始,背着样品跑客户,风吹日晒,吃了无数闭门羹。

她回忆过那段日子:“有时候一天跑十几家客户,嗓子喊哑了,鞋底都磨穿了,但就是不服输。”

凭着一股子韧劲,她硬是把格力的空调卖到了全国各地。

1992年她在安徽一个人干出了8000万元的销售额,占了格力当年总销量的八分之一。

这成绩,让公司上下都刮目相看。

但董明珠的野心远不止做个销售明星,她看透了企业的命脉——技术、品质和渠道。

1994年格力面临内部管理混乱,营销体系几乎崩盘,董明珠临危受命,接手营销部门。

她大刀阔斧整顿乱象,制定严格的经销商管理制度,砍掉灰色交易,硬生生把一个散沙般的团队拧成了一股绳。

从那时起,格力的市场占有率开始稳步攀升,董明珠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

2001年她成为格力电器总裁,2012年又兼任董事长。

从销售员到掌舵人,董明珠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从“打工妹”到“商界铁娘子”的华丽转身。

而格力也从一家年产值不足亿元的小厂,成长为全球空调市场的龙头老大,2024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

这一切,离不开董明珠那句“我只管格力”的专注。

董明珠的那句“天天搞小三小四,哪有精力搞企业”,乍听像是句玩笑,但细品却道出了她对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心无旁骛,专注主业。

在她看来,企业家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竞争,而是分心。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企业战略,任何“杂音”都可能让一个品牌偏离轨道。

这种专注,体现在她对格力的每一项决策上。比如技术研发,董明珠从不吝啬投入。

格力每年拿出营收的5%以上砸在研发上,建起了全球领先的空调实验室。

她常说:“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自己干。”

正是这种信念,让格力掌握了变频技术、光伏直驱等行业顶尖科技,甩开对手一大截。

2024年,格力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专利数突破10万件,这背后是董明珠对技术近乎偏执的追求。

专注还体现在她对品质的死磕,早年间,格力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客户退货,董明珠亲自带队查问题,愣是把整条生产线翻了个底朝天。

她定下规矩:格力产品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哪怕成本高一点,也绝不偷工减料。

如今“格力造”成了耐用的代名词,消费者提起格力空调,总会说“用十年都不坏”。

说到董明珠,绕不开她身上的争议。

她是个自带话题的人物,无论是犀利的言论还是高调的做事风格,总能掀起一阵风浪。

她曾公开说“员工不忠诚就滚蛋”,这话听起来刺耳,却反映了她对企业文化的极高要求。

在她看来,格力不是谁的“跳板”,而是一个需要全心投入的事业。

还有人质疑她“太强势”,说她管得太宽,连员工的私生活都要“插一脚”。

董明珠常说,企业是个大家庭,员工的状态直接影响企业。

她那句“搞小三小四没精力”,也是在提醒大家,别让私生活的乱象影响事业大局。

董明珠也不是没犯过错,比如她力推的格力手机项目,投入巨大却市场反响平平,被外界吐槽“不务正业”。

还有她在直播带货时的一些“硬广”风格,也被网友调侃“太接地气”。

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尝试恰恰证明了她的勇气——一个70岁的企业家,依然敢闯新领域,敢面对失败,这本身就是种了不起的精神。

网上对董明珠的评价两极分化。

有人说她是“中国制造的代言人”,有人觉得她“太过自我”。

但不管怎么说,她从没试图讨好所有人。

她曾在一档节目里坦言:“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只在乎格力能不能做好。”

信息来源: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