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历史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初心,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辛兰亭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他出生于清涧县玉家河镇后张家河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贫困如影随形,但父母却用两筐红枣为他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此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历史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初心,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辛兰亭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他出生于清涧县玉家河镇后张家河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贫困如影随形,但父母却用两筐红枣为他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此后,他一路求学,在革命浪潮中不断成长,从参加赤卫队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在陕北特委土地训练班受训到在多地担任重要职务。尤其是在新疆,面对经济萧条、金融混乱等重重困境,他凭借卓越才能和创新担当精神,为新疆的财经事业和各项建设倾尽全力。他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12年,辛兰亭出生在清涧县玉家河镇后张家河村,一个被贫困阴云笼罩的农民家庭。可他的父母却像黑暗中的明灯,有着非凡的远见。他们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能让子女挣脱贫困的枷锁。九岁那年,父亲用两筐红枣换来他外村私塾的求学机会。那两筐红枣,不只是学费,更是父母沉甸甸的期望与爱,像温暖的火种,点燃了他求知的渴望。
在私塾的三年,辛兰亭如干涸土地尽情吸收雨水,疯狂汲取知识。这段经历,似一颗知识种子,在他心田生根发芽,为日后学习和思想启蒙筑牢根基。随后,他转入延川县国立初小,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出类拔萃。然而,家庭经济困境如巨石,横亘在他求学路上。但他没被打倒,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如熊熊烈火,从未熄灭。
读书求学期间,辛兰亭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还接触到进步思想。这些思想如星星之火,在他心中燎原,为日后投身革命埋下火种。1929年,辛兰亭与李桂娥喜结连理,可同年父亲离世,家庭陷入绝境。为生计,他去给富人家当佃农、长工。期间,他目睹地主压迫、农民苦难,内心如遭重锤,震撼不已。但苦难没压垮他,反而让他更坚强,他意识到,唯有革命能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这信念成了他投身革命的强大引擎。
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东北沦陷。这消息激起全国人民爱国热情,也加快辛兰亭革命步伐。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次年加入赤卫队,正式踏上革命征程。他积极组织发动群众与军阀、地主斗争,出色表现为他晋升铺平道路。
1933年,辛兰亭到陕北特委土地训练班受训40天。结业后参与清涧袁家沟分配土地试行工作,这让他对土地革命理解更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1934年春,经延水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惠志明、副主席王文遂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派到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工作,夏天就升任部长。
担任部长后,他像勤劳的蜜蜂,深入农村宣传党的土地政策,丈量土地确保分配公平。还办土改干部培训班,培养出众多优秀干部。在他努力下,陕北地区土地革命成效显著。1938年,他被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科长。陕甘宁边区地形复杂、民族众多、经济文化落后,还遭国民党反动势力封锁。但他毫不退缩,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为解决民众困难四处奔波。他还积极参与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维护,为边区稳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1940年,辛兰亭被任命为延川县县长。延川县地形复杂、土地贫瘠,还遭国民党反动势力封锁围剿,发展困难重重。可他一到任,就迅速投入工作。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还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带领全县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他的带领下,延川县首创陕北高寒地区大面积植棉成功经验,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延川县工作得到边区政府和毛主席高度评价。
1943年,辛兰亭毅然踏上晋绥边区这片热土,担任边区行署督察处处长等职务。此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晋绥边区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就像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承受着军事和经济的双重重压。组织上把辛兰亭派到这里,是对他过往功绩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能力的无比信任,期待他能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支援前线、巩固后方贡献力量。
晋绥边区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得如同恶魔的领地。狂风呼啸,黄沙漫天,土地贫瘠得可怜,经济基础薄弱得像一层薄纸。辛兰亭到任后,没有丝毫退缩,迅速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他坚决贯彻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就像一位无畏的勇士,守护着正义与和平。
他积极筹运粮食、补充兵源,为部队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想象一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粮食就是战士们的生命,兵源就是胜利的希望。辛兰亭四处奔走,想尽办法筹集物资,他的努力得到了贺龙等领导的赏识。在基层,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像亲人一样。他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改善生活条件,还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斗争中,他更是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一次次带领大家化险为夷。
到了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辛兰亭又被调往晋南地区,担任晋南行署秘书长、财政处处长等职。他继续为部队筹集粮秣、补充兵员,全力支援前线作战。在临汾战役中,他协同晋绥分局临汾工委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就像一位幕后的英雄,默默推动着胜利的齿轮,确保临汾顺利解放。战后,他积极参与城市接管工作,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让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1949年,为顺利接管城市,第一野战军组成随军工作队,辛兰亭担任队长,跟随彭德怀司令员和部队西进,直至兰州解放。8月,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辛兰亭出任秘书长兼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同年12月,他响应组织号召,飞往迪化(今乌鲁木齐),被中央任命为新疆省财委副主任兼财政厅厅长。
当时的新疆,经济萧条,财政困难,秩序混乱,民不聊生。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势力的掠夺、压榨和破坏,军阀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让经济极度匮乏。金融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百姓手中的货币如同废纸;物资奇缺,基本生活用品都难以保障;交通不便,就像一道道枷锁,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
辛兰亭深知整顿金融秩序是恢复经济的关键。他到任后,迅速禁止银元炒卖,这一举措就像一把利剑,直击金融混乱的要害。随后,他大胆创新,发行由自己署名的“新币”。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希望的田野。既要打破旧有货币体系,让百姓接受新货币,又要确保“新币”的信用和稳定。但辛兰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加强货币发行和流通管理,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新币”的优势和稳定性,逐渐赢得了百姓的信任。“新币”成功发行,统一了新疆货币,为经济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发展,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创新担当精神。
除了整顿金融秩序,辛兰亭还积极组织物资供应。他深知物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就像盖房子需要砖瓦一样。他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改善运输条件,开辟新运输路线,吸引关内物资大量进入新疆。他还注重恢复与苏联的进出口贸易,利用新疆的地理优势,拓展贸易领域,增加贸易品种,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此外,他还统一了度量衡,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就像给商品交换和贸易制定了一把公平的尺子,有利于商品交换和贸易公平进行,避免纠纷和损失,为新疆经济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54年,辛兰亭凭借在财经领域的卓越表现,增补为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那一刻,他就像一位肩负使命的勇士,踏上了新疆经济建设和治理的新征程。他积极推动财政制度改革,加强监管,让每一笔资金都如精准的箭,射向最需要的地方,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他还心系民生,仿佛一位贴心的守护者,时刻关注着百姓的生活。
1955年10月,新疆省改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他被任命为区党委常委、财经(财贸)工作部部长。新的身份,新的责任,他继续推动财政经济改革,还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新疆财经事业的希望之花。
1956年8月,他又增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进一步深入参与新疆治理。他推动工业发展,让工厂的机器如欢快的乐章奏响;加强基建建设,让新疆的大地如崛起的巨龙焕发生机;改善民生,让百姓的笑容如春日暖阳般灿烂;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让新疆这个大家庭如坚固的城堡般和谐安宁。
可是,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兴起,浮夸风如恶魔般肆虐,给新疆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辛兰亭始终坚守实事求是原则,他就像一座灯塔在黑暗中为新疆经济指引方向。他多次向上级反映浮夸风危害,努力纠正错误倾向,加强财政经济监管调度。
1959年,辛兰亭因直言批评经济建设中的浮夸现象,遭受错误批判和处分,被撤销自治区党委常委职务。但他没有消沉,就像一棵坚韧的松柏,在风雪中依然挺立。他继续担任区党委财贸部部长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为战胜困难、发展生产努力工作。随后几年,辛兰亭深入基层调研,他走遍新疆多地,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他的脚步如灵动的音符,在新疆大地上奏响了解民情的乐章;他的关怀如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干部群众的心田,赢得了广泛赞誉。
1963年,他因历史原因再次受到政治打击,但依然坚持工作,表态要为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继续贡献力量。他的坚持,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964年春,他搬家时,提议把原住房让给负伤的老红军杨一青。这一举动,尽显他的高风亮节。
1965年,不顾严重心脏病,辛兰亭率领工作组赴南疆考察。58天走28个县、3个矿区,行程6000多公里。途中多次病发,仍坚守岗位,就像一位无畏的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拼搏。回乌鲁木齐后,为准备财贸工作会议坚持工作,会议期间带病作报告。最终,于1965年7月12日住进医院第七天与世长辞,享年53岁。1979年8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为辛兰亭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公正评价,更是对他为新疆财经事业贡献的充分肯定。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美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辛兰亭一生坎坷却坚韧不拔,从贫苦农家子到投身革命,为新疆财经事业奉献毕生。他整顿金融、组织物资供应、统一度量衡,推动新疆经济恢复与发展。即便遭受错误批判,仍坚守岗位,为新疆建设倾尽全力。其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精神令人动容。感恩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应铭记其事迹,传承其精神。同时,也愿将这份感动与敬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辛兰亭,学习他的精神,共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大帅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