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地域文化 打造语文实践活动新亮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6:05 2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如何将三门峡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相结合,以 “融入文字的起源,寻着地标游家乡,跟着课本去旅行” 为项目化学习主线,挖掘陕州区地坑院、庙底沟文化、虢国博物馆等地域文化资源,阐述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给出具体实践策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如何将三门峡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相结合,以 “融入文字的起源,寻着地标游家乡,跟着课本去旅行” 为项目化学习主线,挖掘陕州区地坑院、庙底沟文化、虢国博物馆等地域文化资源,阐述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给出具体实践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地域文化;三门峡;文字起源;地标旅行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综合素养。三门峡地区深厚的地域文化,如陕州区地坑院独特的建筑与民俗文化、庙底沟文化蕴含的远古文明、虢国博物馆承载的西周历史文化等,为项目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素材。以 “融入文字的起源,寻着地标游家乡,跟着课本去旅行” 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可将语文知识学习与地域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魅力,传承家乡文化。

二、三门峡地域文化与项目化学习融合的价值

(一)融入文字的起源:探寻文化根脉,夯实语文基础

庙底沟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符号,这些与古代文字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研究这些图案符号,学生能直观感受文字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理解汉字表意、象形等造字原理。例如,彩陶上类似植物、动物的图案,可能是早期象形文字的雏形。学生在探寻文字起源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增强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认同感,为语文学习筑牢根基。

(二)寻着地标游家乡: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实践能力

陕州区地坑院作为三门峡独特的地标性建筑,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智慧。在 “寻着地标游家乡” 项目中,学生实地走访地坑院,了解其建筑布局、建造工艺、居住习俗等。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学生在撰写旅行攻略、制作导游手册等实践活动中,语文表达与应用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跟着课本去旅行:拓展学习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虢国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如青铜器、玉器等,与语文课本中的历史文化知识紧密相连。以课本中涉及的西周历史、文物鉴赏等内容为切入点,开展 “跟着课本去旅行” 项目。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查阅资料、研究文物,将课本知识与实地体验相结合,拓宽学习视野。在项目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如撰写文物研究报告、进行历史剧表演等,能全面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

三、基于三门峡地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策略

(一)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语文内涵

历史文化中的语文内涵:三门峡仰韶文化彩陶符号是语文学习的宝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如彩陶上的鱼纹符号,让学生联想它在远古可能的意义,创作故事。在研究庙底沟文化文物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社会生活,像描述陶器用途,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文字,这既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又锻炼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想象力,提升语文素养,使学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语文养分。

民俗文化中的语文内涵:陕州区地坑院的民俗为语文学习提供素材。教师组织学生采访当地居民,收集地坑院传说故事,如建造起源传说,学生整理后在班级分享,锻炼口语表达。剪纸、刺绣等民俗工艺背后也有故事,学生了解后进行文学创作,如以剪纸图案为灵感写诗歌,将民俗文化融入文学创作,激发创作灵感,提升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感受民俗文化中的语文魅力。

地标文化中的语文内涵:虢国博物馆文物承载历史。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青铜器、玉器,查阅资料后写文物介绍词,像为虢国青铜器撰写详细介绍,锻炼整合信息和文字表达能力。黄河三门峡大坝有独特文化内涵,学生收集建设故事等资料,写新闻报道或人物传记,从不同文体提升表达能力,在了解地标文化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开展实践活动课程

“探寻地域文化,书写家乡故事” 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实地走访三门峡的地坑院、文化遗址等。在走访中,学生用观察、采访等方式收集资料,比如在庙底沟文化遗址了解古人生活痕迹。回校后小组整理资料创作故事、散文等,像以地坑院生活为背景写故事。之后举办分享会,学生展示作品并相互点评,共同进步。优秀作品成册作为校园读物,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认同,提升写作、表达和鉴赏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地域文化主题演讲与辩论” 实践活动课程:确定 “三门峡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等主题,学生分组研究准备。准备时查阅大量资料,深入分析主题。如研究民俗传承主题,了解现状和问题。然后进行演讲、辩论排练,开展比赛。比赛中,学生清晰表达观点、反驳对方,锻炼口语、逻辑和应变能力。赛后反思总结,思考地域文化发展,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项目评价与总结

1.多元化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主要反思在项目中的收获、不足与努力方向;小组互评侧重评价其他小组的成果创新性、合作默契度等;教师评价从项目目标达成度、学生综合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肯定优点,指出改进建议。例如,在评价 “寻着地标游家乡” 项目的旅行攻略时,从内容完整性、设计美观性、实用性等维度打分,同时注重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表现。

2.总结与拓展:组织项目总结会,各小组分享项目学习经验与成果。教师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与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地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联系。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三门峡地域文化,拓展项目学习成果,如开展地域文化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或参与社区文化宣传等。

四、实践成效

(一)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地域文化特色语文课程体系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力引擎,推动着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创新和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里,这一成效体现得淋漓尽致。在 “家乡文化诵读” 活动中,学生朗诵水平日益精湛,能生动演绎家乡经典。习作素养大赛里,从低年级描绘民俗故事,到高年级创作家乡主题佳作,写作能力显著进步。读书月成果展上,学生围绕家乡地域文化制作的宣传册、书签、读书笔记等,创意与内涵兼具。同时,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积极向他人传播家乡文化,真正成为家乡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实现了语文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的协同发展。

(二)教师专业成长显著

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地域文化知识储备大幅增加,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多位教师在市级语文优质课评选中获奖,撰写的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论文在不同宣传平台上刊登发表。教师们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创新,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

将三门峡地域文化融入 “融入文字的起源”“寻着地标游家乡”“跟着课本去旅行” 等项目化学习,为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开辟了新路径。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在探寻家乡文化奥秘的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增强了文化自信。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持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化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不断探索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传承家乡文化,实现全面发展。(三门峡市第一小学 黄宜静)

来源:小冰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