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2日,川宁生物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作为国内生物发酵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龙头企业,其2024年业绩表现亮眼。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58亿元,同比增长19.3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8.88%,营收净利均实现“双位
4月22日,川宁生物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作为国内生物发酵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龙头企业,其2024年业绩表现亮眼。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58亿元,同比增长19.3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8.88%,营收净利均实现“双位数”提升。同期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大幅提升至18.95%,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17.91亿元,同比提升38.59%,盈利质量优异。有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川宁生物头孢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比上涨,同时公司工艺技术不断提升,也进一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最终净利润同比呈现显著上升。
在盈利提升的同时,川宁生物同步披露了2024年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70元(含税),分红总额达6亿元。据wind数据统计,公司上市三年来累计分红金额已超13亿元,平均分红率高达近50%,不仅彰显出企业稳健的现金流管理能力,更在资本市场树立了“高成长+高回报”的价值典范。
抗生素中间体业务领跑行业
合成生物领域实现高附加值突破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在抗生素中间体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产能规模,核心产品覆盖大环内酯类(如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7-ACA、7-ADCA等)及青霉素类(6-APA等)关键中间体,占据核心市场份额。报告披露,2024年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和青霉素类中间体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比32.35%、24.96%和41.95%。而据了解,受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需求增长驱动,中国抗生素市场规模2022年已达1945亿元,年增速超4%。而公司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持续巩固行业主导地位并尽享行业红利。
此外报告显示,公司还成功获得熊去氧胆酸(UDCA)的GMP认证,正式进入胆结石、胆汁淤积性肝病等治疗领域,有望进一步强化原料药业务核心竞争力。
不仅如此,公司更通过构建“选品-研发-大生产”全链条商业化体系,在合成生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建成化妆品与保健品原料柔性生产线2条,而且红没药醇、麦角硫因等高附加值产品已规模化生产,是国内首批实现产品交付的合成生物学企业。其中,红没药醇依托合成生物技术实现商业化突破,在敏感肌修复和美白市场潜力巨大。而根据麦肯锡的分析,预计在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80至3.60万亿美元。这一布局不仅强化了公司技术壁垒,更为公司业绩增长注入新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撑公司“双轮驱动”战略发展,公司全资子公司生合创域前期参与投资创业产业基金6000万元,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资源,加速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巩固行业综合竞争力。
核心技术突破 成果转化加速
公司依托自主创新与技术集成,在生物发酵与合成生物学领域实现多项里程碑式突破。全球首创的500m³抗生素发酵罐显著提升单批产量与生产效率,规模化效益远超传统设备。同时作为国内首家酶法工艺量产7-ADCA的企业,新工艺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经济效益,奠定市场领先地位。此外上海研究院同步推进产品迭代与前瞻研发,针对高产值二类产品完成关键工艺验证,构建完整技术路线图,提前达成2025年研发计划里程碑节点,为未来增长注入动能。
而且公司更打造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研发体系,形成以专利为核心的技术优势。截至2024年末,累计申请专利190项(发明专利135项,占比71%),涵盖生产工艺与设备改进等关键领域,构筑“基础研究-专利储备-成果转化”创新闭环。报告期内,绿色循环产业园项目也已投产运营,2024年共有9个品种获24项权威认证,肌醇产品更取得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及批文,彰显产业化进程的全面提速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AI+的战略布局
开启生物制造全链智能化升级
川宁生物通过构建AI发酵过程优化模型,在硫氰酸红霉素产线实现AI动态调控,创新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工程师平台。该平台深度融合机器学习技术与抗生素中间体生产,建立原料-工艺-产量的可解释性AI模型,通过实时生成最优发酵方案使平均产量有较小提升。目前公司正以该产线为标杆,计划将AI技术推广至头孢类、青霉素类全产品线,推动生产系统效益整体跃升。
AI技术在研发端也展现出颠覆性创新潜力,通过生成式AI辅助酶改造实现酶活性突破性提升,大幅压缩研发周期。而且AI模型已应用于复杂代谢路径靶点预测,成功优化小分子产品的效价与碳转化率等指标。随着AI工具逐步嵌入从分子设计到产业化应用的全研发链条,公司正加速构建覆盖研发全场景的智能化体系,实现生物制造技术代际升级。
综合来看,川宁生物已凭借“资源+技术+规模”的复合型竞争力,在传统抗生素中间体领域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同时通过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学与AI技术深度融合,成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双轮驱动战略下,公司已构建起覆盖生产研发全环节的智能生态系统,在生物制造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有望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增长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市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