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50项新标准,直击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知情权的核心痛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预包装食品标签将强制标识8类致敏物质,并全面禁止“零
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50项新标准,直击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知情权的核心痛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预包装食品标签将强制标识8类致敏物质,并全面禁止“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宣传。这些新规将如何影响你的餐桌?又有哪些食品需特别警惕?一文详解!
一、致敏物质强制标识!这8类食品需警惕
新标准要求,若预包装食品含有以下8类致敏物质或其制品,必须在配料表中加粗、加下划线标注,或在标签下方单独提示:
1. 麸质的谷物(如小麦、大麦、黑麦制品)
常见食品:面包、饼干、面条、啤酒、酱油(可能含小麦麸质)。
2. 甲壳纲类(如虾、蟹、龙虾制品)
常见食品:虾酱、蟹肉棒、海鲜调味料、即食海鲜零食。
3. 鱼类(包括鱼油、鱼露等加工品)
常见食品:鱼罐头、鱼丸、鱼豆腐、鱼调味酱。
4. 蛋类
常见食品:蛋糕、蛋黄酱、冰淇淋、部分面包(含蛋液)。
5. 花生
常见食品:花生酱、含花生碎的巧克力、糕点、部分调味酱。
6. 大豆
常见食品:豆浆、豆腐、酱油、植物蛋白饮料、大豆油。
7. 乳制品
常见食品:牛奶、酸奶、奶酪、含乳糖的烘焙食品。
8. 坚果(如杏仁、腰果、榛子等)
常见食品:坚果混合零食、坚果巧克力、坚果酱。
专家提醒:我国食物过敏率逐年上升,部分过敏反应可能致命。新规实施后,过敏人群需特别关注标签警示,避免误食风险!
二、“零添加”彻底消失!这些食品宣传套路被叫停
新标准明确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防止企业通过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案例1:某“果汁饮料”标注“不添加蔗糖”,实际含果糖或浓缩果汁中的天然糖分,总糖量可能更高。
案例2:“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可能使用其他添加剂(如抗氧化剂)替代,并非真正“无添加”。
案例3:代可可脂巧克力宣称“不含可可脂”,但可能含大量代可可脂(反式脂肪酸风险更高)。
消费者避坑指南:
1. 看配料表:配料按添加量降序排列,排名越靠前含量越高。
2. 查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新增的“糖”和“饱和脂肪”强制标识,例如含糖饮料的糖含量可能高达每100毫升10克以上。
三、标签升级!数字标签、保质期“到期日”更透明
1. 数字标签扫码即查: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可放大字体、语音播报或观看视频解读,解决老年人“看不清”难题。
目前已有超400款食品试点应用,未来将全面推广。
2. 保质期直接标“到期日”: 例如“保质期至2025年12月31日”,无需再自行计算。
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食品可省略生产日期,仅标注保质期和到期日。
四、消费者如何科学选食品?记住这3点!
1. 警惕“健康陷阱”: 宣称“低脂”的食品可能高糖,“无糖”可能含代糖,需结合营养成分表综合判断。
2. 关注儿童食品提示:新规要求标注“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家长需留意高糖零食(如果冻、糖果)和高盐膨化食品。
3. 科学看待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合法使用是安全的,例如防腐剂可防止食物腐败,无需盲目追求“无添加”。
结语:此次新国标落地,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迈入更透明、更精准的新阶段。消费者需主动学习标签知识,擦亮双眼,让“舌尖上的安全”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资料:国家卫健委公告、央视新闻、食品伙伴网等。
来源:康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