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进行时|非遗“潮”动正青春——石家庄双争实践走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新路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7:37 3

摘要:在石家庄,传统手艺正被年轻人“玩”出新潮味儿!自“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开展以来,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变身潮玩、网红直播、科技秀,不仅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更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石家庄,传统手艺正被年轻人“玩”出新潮味儿!自“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开展以来,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变身潮玩、网红直播、科技秀,不仅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更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家人们看!这块泥巴一捏就成了‘冰墩墩’!”深泽县“非遗夜市”的直播间里,“90后”青年王小博一边捏泥人,一边和网友互动,几分钟就卖出了几十件作品。王小博的经历并非个例。在深泽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他一样,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使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石家庄正定古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把“常山战鼓”搬进了灯会:鼓声一响,3D投影的赵子龙“骑马”冲上城墙,游客们举着手机边拍边喊:“这也太酷了!”赵县的“诗经雅集”同样充满新意。游客换上汉服,在古琴声中吟诵《关雎》,还能体验亲手制作《诗经》主题的香囊和书签。“00后”游客小林兴奋地说:“穿上汉服读《诗经》,感觉穿越回了古代,但体验方式又特别‘网感’,发朋友圈瞬间获赞上百!”

2024年春节,正定古城灯会的非遗市集成为热门打卡点。井陉拉花剪纸被设计成卡通冰箱贴,赞皇原村土布变身国潮手提包,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催生了消费热潮。一位游客拎着购买的土布包笑道:“这图案既复古又时尚,比网购的‘爆款’更有味道!”

科技的应用让非遗体验更“接地气”。在荣国府景区,游客用手机扫描AR剪纸,屏幕中立刻浮现出“贾宝玉”演绎《红楼梦》的经典片段。这项技术由河北科技大学团队研发,通过动作捕捉与虚拟现实结合,让静态剪纸“动起来”。“孩子盯着手机看了十几分钟,非要买一套剪纸回家研究!”游客张先生说。在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里,3D打印机将非遗纹样“烙”在茶杯上,引得围观群众赞叹:“老手艺配上高科技,这才是真正的‘国潮’!”

双争活动通过非遗展演、技能培训等形式深化文旅融合,带动群众就业,居民纷纷称赞:“争的是文化,赢的是咱老百姓的好日子!”平山县柏里水乡的王大姐,带着村民开起非遗研学课,教游客做手工布鞋,周边民宿生意也火爆,“一年挣了以前三年的钱!”在长安区“非遗共享工作室”,下岗职工刘阿姨学会了编绳艺耳环,增加了收入。“没想到老祖宗的手艺,真能养活人!”她说。

在双争活动引领下,石家庄非遗工坊以“争”为核、以“创”为径,将非遗传承课堂变为市民争当文化使者的实践平台。藁城宫灯博览馆推出“我为宫灯绘新纹”研学课;灵寿青铜器博物馆开设“青铜器里的燕赵魂”体验课;许红阳木雕博物馆联合高校开展“古木新生”创意赛。

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体验非遗扎染后感叹:“孩子第一次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做的,这种沉浸式学习比课本生动多了!”在正定南城门,游客不仅可以目睹面塑艺人精湛的现场示范,还能欣赏糖画师傅即兴的创意之作,传统文化就这样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融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如今,漫步在石家庄街头,非遗元素随处可见:地铁站的壁画巧妙融入了剪纸纹样,商圈的大屏幕播放着非遗纪录片,社区广场则定期举办手艺市集……通过双争活动,石家庄以非遗工坊、传统节日为支点,打造“非遗+文旅”产业模式,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