糁,临沂人称sa,传说最早与孔子有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17:19 2

摘要:在鲁南大地,有一种独特的美食——糁,被临沂人亲切地称为“sa” 。据说,临沂人的一天,是被一碗糁叫醒的。这碗热辣鲜香的汤,其背后的故事,既有官方文献的蛛丝马迹,也有民间口耳相传的动人传说。

在鲁南大地,有一种独特的美食——糁,被临沂人亲切地称为“sa” 。据说,临沂人的一天,是被一碗糁叫醒的。这碗热辣鲜香的汤,其背后的故事,既有官方文献的蛛丝马迹,也有民间口耳相传的动人传说。

一、追根溯源:从古籍记载窥探糁的前世今生

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墨子·非儒下》里记录的“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便是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初次登场。那时的“糁”,指的是米粒与肉羹混合的食物,虽与如今的临沂糁可能有所不同,但已然奠定了其作为汤食的雏形。

到了汉代,《礼记·内则》中详细记载了糁的制作工艺:“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从这里能看出,当时的糁在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上已有一定讲究。而清康熙《沂州志》将“糁食”列为祭祀贡品,则充分彰显了糁在地方礼制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关于糁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西域传入说”认为,唐代丝绸之路开启了文化交流的大门,西域的肉粥技艺传入中原,在元代回族移民的改良下,最终在临沂落地生根;“本土演化说”则主张,临沂糁是春秋战国时期“粒食文化”的延续,结合当地特有的麦仁、牛骨熬制工艺,逐渐形成独特风味;“南北交融说”提出,明代运河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糁融合了江南粥品的细腻和北方汤食的粗犷,才最终定型。

二、传说轶事:名人典故为糁增添文化魅力

在众多关于糁的传说中,孔子的故事尤为引人关注。有一种说法是“周游列国赐名说”,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途径临沂,当地百姓怀着敬意,用牛骨汤配麦仁熬制的热汤来款待这位圣贤。孔子品尝后,对这道美食赞不绝口,称其“糁米交融,暖身提神”,后人便为纪念此事将此汤命名为“糁”。不过遗憾的是,在《论语》《史记》等经典典籍中,并未找到相关确切记载。

还有“祭孔衍生说”,该说法认为糁起源于古代祭孔仪式。明清时期,临沂祭孔时会用牛骨熬制“太牢汤”作为祭品,后来,这原本用于祭祀的汤逐渐演变为百姓日常食用的糁汤。这种说法与《沂州府志》中“祭祀用牲,余肉熬汤”的记载有一定的契合度,只是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孔子与糁之间存在具体关联。

除了孔子的传说,糁还与其他名人有着不解之缘。民间流传最广的,当属乾隆赐名的故事。据说乾隆南巡路过临沂时品尝肉粥,询问“这是啥?”地方官员误听为“糁”,于是糁便有了这个独特的名字;还有药膳治病说,乾隆偶感风寒,饮用加有人参、麦仁的糁汤后痊愈,龙颜大悦,不仅赐名“糁”,还题诗“遨游千里客渔家,膳味三鲜温河糁”;甚至还有御笔造字说,乾隆将“月”“天”“韭”组合成“”字(音sà),寓意“月月熬、天天熬”的匠心。尽管正史中没有乾隆与糁直接关联的记载,但《沂州府志》《临沂县志》都收录了这些传说,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

另外,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也与糁有着一段文人雅事。传说王羲之曾接济一对逃荒夫妇,为了报答恩情,夫妇俩用鸡汤加草药熬制了糁汤。王羲之在病中饮用后,顿感神清气爽,于是挥毫写下“米参”二字,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糁”。虽然这一说法也没有文献佐证,但在临沂王羲之故居现存的“糁文化展示馆”,将这个传说与书法文化巧妙结合,成为当地的旅游亮点。

三、文化内涵:糁与临沂的不解之缘

糁对于临沂而言,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军事与移民的角度来看,临沂地处南北要冲,历史上多次成为战场,糁“热、辣、香、肥”的特点,十分适合军旅食用,其制作工艺或许就与古代军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代回族移民带来的西域肉粥技艺,在这里与本地饮食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的风味。

2013年,临沂糁制作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美食的极大肯定。传统的糁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需用牛骨熬制12小时以上,再搭配胡椒、茴香等20余种香料,才能熬出那一碗香气扑鼻、味道醇厚的糁汤。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糁也在不断创新转型,从过去街头的早餐摊,发展成了预制菜产品,袋装糁、甲鱼糁等创新品类层出不穷,远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这来自临沂的独特味道。

而在日常生活中,糁已然成为临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浓烈的口感,与沂蒙山人豪爽、质朴的性格相得益彰。在临沂,早餐喝糁,再配上油条、锅饼,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种“汤饭一体”的饮食哲学,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之中,成为他们对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

四、传承发展:糁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关于糁的很多传说缺乏正史支持,但这些故事恰恰反映出临沂人对糁的珍视,以及通过名人效应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的集体心理。从饮食考古的角度来看,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曹氏阴阳》竹简记载的“麦仁入汤”养生方,与糁的原料构成高度吻合,再结合《沂州志》中“糁食”祭祀记录,可以推测糁在汉代或许已成为鲁南地区的代表性食物。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临沂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糁馆已经开到了北京、上海,甚至海外华人社区,成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2021年,临沂糁入选“好客山东网红好物”,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品牌化进程。

临沂糁的故事,从春秋时期的“藜羹不糁”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从军营大锅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碗汤承载着沂蒙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记忆,成为连接古今的“味觉活化石”。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临沂糁还会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

作者:沂州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注来源

投稿:sdlyjibenchen@163.com

来源:全球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