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商务部、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当下,严肃医疗微利化趋势下,不受医保限制的健康消费领域有望成为突破发展的点。而且当下做消费医疗,既符合宏观经济需求,有社会价值,而健康进一步延伸向治未病,关注人的身心全方位的健康,也有着极其重
近日,商务部、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当下,严肃医疗微利化趋势下,不受医保限制的健康消费领域有望成为突破发展的点。而且当下做消费医疗,既符合宏观经济需求,有社会价值,而健康进一步延伸向治未病,关注人的身心全方位的健康,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医疗价值,而医疗机构从服务患者变得更加健康当中收获经济价值也理所应当。
作者:太微
封面来源:pixabay
出台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健康饮食、健身运动、养老服务、新型健康服务业态等领域提出10项主要任务。其中明确在宣传推广健康理念知识方面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将中医养生保健、营养指导、药膳食疗等内容纳入。
而在年初的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上也明确提及要助力促消费、稳增长、增后劲,积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两重”“两新”工作,提高医疗卫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健康产品、治未病和特需医疗等消费。
经济增长放缓形势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稳定器”,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一头连着群众美好生活。无论是哪个层面,都需要发力让消费好起来,而健康领域,医保费有限的情况下严肃医疗只能进一步向公益性、微利化趋势发展,医疗健康领域促消费只能发力健康消费领域。每个消费医疗领域都充满了巨大的机遇,而其中,中医药健康消费领域也迎来蓬勃发展。
去年以来,无论是线上供不应求的中药版酸梅汤、代茶饮,还是线下备受追捧的药膳餐厅、中药奶茶,亦或是越开越多的中医午间门诊、夜间门诊,都反映出人们中医药健康养生观念的觉醒,与之伴生的,正是中医药健康消费的强劲潜力。
当前,部分传统医疗机构也面临着门诊下降、收入下滑,医保严监管、线上医疗冲击当中陷入发展困境题。传统严肃医疗微利化形势下,不受医保限制的自费消费医疗项目就成了符合政策、社会价值、医疗自身价值等多方要求的潜在增长点。此次出台的行动方案中明确将中医养生保健、营养指导、药膳食疗等内容纳入,提出提升健康饮食水平等十项主要任务,为中医药健康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带来政策利好。
中医药健康消费领域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健康管理观念的增强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547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0%,中医药健康消费是其中重要版块。如何释放这一潜力,挖掘中医药健康消费的更大市场?
行动方案提供了详尽的思路规划,在提升健康饮食消费水平、增强银发市场服务能力、壮大新型健康服务业态、宣传推广健康理念知识等重点任务中,都可以找到与中医药有强关联的契合点。
行动方案提出“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开展中医养生保健、营养指导、药膳食疗等活动”,正是中医药的“拿手好戏”。去年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医夜市”上,中医专家集体“出摊”传播中医养生理念,提供专业健康指导,让中医药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今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已经拉开序幕,又将在全国掀起一股中医药养生浪潮,助力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药膳这一中医药养生的“老传统”早已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的“新宠儿”。这条赛道也吸引了诸多从业者,从改良药膳口味、规范产品制作、丰富产品种类、量化药膳功效等方面发力,让老百姓吃上更多养生美味。
行动方案部署引导健康产业多元发展,也是中医药健康消费的重要发力点。在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机构推广以推拿、按摩、刮痧、拔罐、艾灸、中药足浴、中医美容为代表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探索将中医药深度融入文旅产业,开发中医药文化知识味浓、趣味性强、体验感好的中医药旅游线路和产品,满足群众“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消费需求。
行动方案提出“增强银发市场服务能力”,中医药大有可为。可将养老与中医养生结合,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特色康复等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通过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等形式的健康养老服务等,让中医药之光照亮老人幸福晚年。此外,行动方案所提的医养结合服务、健康体检、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等诸多举措,都是中医药可以深度参与且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发力点。
传统中医需要融合消费场景加强创新
4月14日,国家卫健委举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司长严华也明确鼓励,针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健康养生现象,将开发出更多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比如食养药膳。
当下,中医药元素正在突破传统边界,渗透至医疗美容、奶茶、零食、护肤品等高频消费领域。对传统中医机构想要把医疗做成消费医疗,就需要加强自己对消费品市场的认知:例如“祛湿茶饮”“草本面膜”等产品,通过轻量化包装和场景化营销,将中医养生理念转化为年轻人触手可及的日常选择。此类创新既保留了药材功效,又弱化了传统中药的苦涩标签,大幅降低体验门槛。
卖的不仅仅是中医药产品,还有文化附加值。非遗技艺与中医药的跨界结合成为亮点,例如将艾草加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兼具装饰与养生功能的香囊挂饰;或利用传统炮制工艺开发“古法黑芝麻丸”等健康零食。这类产品不仅满足功能需求,更通过文化叙事强化情感联结,成为年轻消费者表达国潮认同的载体。
应用现代化媒体平台全面突破传统中医边界。品牌通过短视频科普、直播问诊等形式,将晦涩的中医理论转化为趣味内容。例如“穴位按摩挑战赛”“药食同源食谱分享”等互动活动,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参与。同时,VR技术被用于模拟采药、炮制过程,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进一步拉近中医药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当下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讲,开展中医健康消费医疗项目,拓展中医健康消费产品和市场,正当其时,恰应其势。在政策东风劲吹下中医药健康消费领域的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传统严肃医疗机构在中医药健康消费领域这一不受医保限制的发展领域,有望突破成为全新的增长点,在实现机构自我突破困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助力我国消费“马车”跑得更快。
来源: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