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匠心打磨中国航天精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8:11 2

摘要:车间仍亮着灯,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特级技师王志江与团队要攻关近千个微小孔,最小孔径仅0.3毫米——相当于三张A4纸的厚度,深径比却近30∶1。这些微小孔如同精密矩阵,却是某重点型号发动机通往星辰大海的密码,必须攻克。

二十八年匠心打磨中国航天精度(主题)

文汇报记者 王宛艺

这是一个普通、平常的晚上。

车间仍亮着灯,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特级技师王志江与团队要攻关近千个微小孔,最小孔径仅0.3毫米——相当于三张A4纸的厚度,深径比却近30∶1。这些微小孔如同精密矩阵,却是某重点型号发动机通往星辰大海的密码,必须攻克。

“知道为什么航天标准比头发丝还严吗?因为太空不会给你拧第二颗螺丝的机会。”自1997年毕业进入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近万个日日夜夜,王志江每天都在与毫米刻度打交道。天问探火、嫦娥奔月,他的各类技术成果也已在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嫦娥月球探测器等型号中实施应用。

近千个微小孔,只是诸多难题中的一个。工作室成员一条心展开头脑风暴,在加工工艺创新和技术改进等层面开展了多种尝试,反复摸索各种加工参数并对工艺路线、加工方法和程序进行优化,探索出“单径变速”的微小孔加工方法。和以前的加工方法相比,这种工艺能够有效避免断钻,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出口毛刺。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与王志江并肩作战的同事这样评价。

接续创新基因链

2022年,随着“关机指令发出,卫星工况正常”的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研制的490牛发动机成功将中星6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高轨卫星“心脏”——490牛轨控发动机护航的第100颗航天器,尾焰在深空划出的轨迹,是一代代航天工匠接续的基因链:成熟一代、飞行一代、在研一代。

28年前,王志江初入研究所时,他的师傅正为第一代490牛发动机的生产加工殚精竭虑、加班加点;14年前,中星2A卫星完成最后一次变轨,标志着在王志江手中从设计图纸变为产品实物的第二代490牛发动机首飞成功,也意味着卫星的寿命将被延长一年多,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

如今,他主导加工的第三代发动机已实现真空比冲325秒的突破,性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我国卫星平台能力跨越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的跃迁,背后是持久的跨学科创新支撑。就拿铼/铱材料发动机来说,王志江首创“低温脉冲车削法”,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超高硬度异形件加工效率提升3倍,眼下这一技术推广至更多领域。

2023年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绝技绝活发布和展示活动上,王志江的参赛项目“刀片式多型面快速定位夹具制作”因具有适用于多型面、高精度、快速装夹定位等优点,一举斩获绝技绝活“巧夺天工”奖。

这种绝活同样贯穿于他的“精度革命”:针对系统级产品总装导管端面切削不平整,导管装夹不稳定且效率低下的问题,创造性提出自主创新设计生产新型航天导管端面加工机的解决方法;面对航天高密度发射现状,为确保发动机核心零件喷注芯体按时交付,大胆采用研磨以及磨料流加工的方法取代传统手工去毛刺方式,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提升效率近4倍。

这些铭刻中国精度的创新图谱,将航天制造的边界推向星辰更深处。

大胆试错中培养航天匠心

车间里,王志江不用手机,他手腕上戴着块电子表,很大,可以看时间、接电话。他对时间敏感,总觉得时不我待、分秒必争。

2023年10月,某新型发动机的紧急任务下达。从图纸到物料,从编程到加工,王志江团队连续奋战38小时,全程未离开车间。“马上就要,马上就干,干就干好。”他带领团队通宵攻关,最终以“零误差”交付产品。这种“争分夺秒、一干到底”的精神,被同事们称为“机加觉悟”。

培育一名独立完成任务的合格操作者,需要七八年时间;高端复合型技师的培养周期更是长达20年。航天匠人的成长没有快捷键——作为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王志江倡导“散养带徒、远望护航”。他鼓励年轻技工主动思考、大胆试错,自己则在身后保驾护航,既充分释放年轻人的创造活力,也及时给予关键处的指导。“技术可以教,但责任心必须刻在骨子里。”如今,王志江还受聘为“大国小工匠”技能导师,将航天匠心的火种播撒至更广领域。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副所长王小波介绍,航天技能人才是航天工程从蓝图到苍穹“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更是将工程可行性转化为现实可靠性不可或缺的基石力量。一直以来,研究所都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培养了2名特级技师、22名高级技师,其中1人获评上海工匠、3人被授予上海首席技师。当下,研究所也正在推行“校企合作+多师制”,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专业交流。

王志江亲眼见证过神舟十二号的发射和回收。在他眼中,沙漠中的星空是有颜色的,白色、蓝色、红色、黄色交织在一起,那是难以想象的壮美,像一首浪漫的诗,每次当这群航天人抬头望去,都觉得离他们想要探索的宇宙更近了一点。

人物小传

王志江,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1997年毕业至今一直奋战于空间推进系统研制一线,主要从事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参与载人航天、月球及火星探测、运载火箭、卫星等重大工程,带领团队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产品交付数十万件,各项指标优异,保障型号任务圆满完成。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