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五)——《小城故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9:28 2

摘要:在这“抓纲治国、抓纲治军”战鼓催人的大好形势下,我军广大官兵热血沸腾、意气风发,饱含着炽热的情怀,大家都想走在新长征的前列,发挥突击作用,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贡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青春它有着具体实在的内容,张思德、董存瑞、雷锋把做好本职工作与实现共产主义理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五)——《小城故事》

作者 陈春光

模板制作 朱晓青,鸣谢!

十六七岁的年龄,

十六七岁的男女,

我们在太阳下集合,

一二三四大步走向军旗。

相关链接: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一)—— 高碑店回眸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二)——《洗衣歌》①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二)——《洗衣歌》 ②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三)——《鲜花献给华主席》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四)——《风雪查线》①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四)——《风雪查线》②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四)——《风雪查线》③

五、《小城故事》(一九七八年)

在这“抓纲治国、抓纲治军”战鼓催人的大好形势下,我军广大官兵热血沸腾、意气风发,饱含着炽热的情怀,大家都想走在新长征的前列,发挥突击作用,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贡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青春它有着具体实在的内容,张思德、董存瑞、雷锋把做好本职工作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志愿和革命需要结合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当革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一天晚上,师篮球队打篮球的王策礼神兮兮、牛哄哄的拎来一台“便携式日本产的4800K录音机”,到我们创作组屋里来玩,我和炽炎顿时被震住了,他放置在录音机里面一盘不足两厘米厚的小卡带,于是,邓丽君小姐那“靡靡之音”便涌入我们这些少男少女的耳畔,此情此景,这么多年过去了,都记得深深的。

那时国家还没有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思想还被传统的观念禁锢,国门还没有打开,大地虽仍冰冻三尺,但春水却在冰层下涌动。邓丽君迅速成为了大陆年轻人的“偶像”,我们既成为她的“铁粉”。慢慢地战友们添置了大大小小、样式各异、音质不同、更为高档的便携卡式录音机。风格不同的流行歌曲或缠绵或疯狂的曲调,时时缠绕在我们那不大的小院,《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夜来香》等,那种陶醉无以言表,如沐春风。一种清新之气拂面而来。

有些战友把买来的“喇叭裤”,在闲暇时以不同的借口,穿上一显婀娜多姿的身形和健美的身躯。大家越发觉得我们那无比宽大的裤子“忒难看”;纷纷动了小心思,去当地的乔刘樊老百姓家里,改瘦那原本异常肥大的军裤,在心底里怀揣着追梦的好奇。

在那个刚刚开放的年代,根本阻碍不了我们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在头发的式样上经常挨批,“宣传队有些同志打扮得很流氓(稍停片刻,在想着词……)——流氓得很!”这是来自一位在营区大院里专管军容风纪的首长的严厉斥责。

刘志 刘炽炎在老山前线慰问演出

比起艰苦朴素的连队战士,宣传队这些人稍加修饰就能脱颖而出,从思想到作风上无不呈现出所谓“搞文艺”的与众不同。女兵们零食不断,咀嚼不闲;尽管当时物质匮乏,她们也毫不吝啬地花掉自己腰包里那一点点的“碎银”,来犒劳自己。有位天津籍跳舞的女兵王淑君,来时很纤细、婀娜,后来因为狂吃,白白胖胖,体重超标,这让我们心生惋惜,也给同舞的男伴郭俊维制造了很大的“压力”,在一个舞蹈作品表演时,因为太重托举不起,狠狠地摔在了台上,才有了“地上被砸了个大坑”的戏言。

因为没多大油水,加之年轻人胃口大,总是觉得填不饱肚子,这段饭刚吃完,一会儿又饿了,就盼着赶快开下段饭。吃饭铃声一响,大家迅速放下手头的事情,穿好军装,跑到小院门外,唱着军歌,阔步走向食堂。真是太能吃了,个个好似“大胃科波菲尔”。 尽管生活“异常艰苦”,宣传队的伙食还真是挺好的,即便是十分“抠门”的、主管后勤保障工作的“向天柏”的哥哥,向天松副队长,也未能把这群正在长身体的少男少女们的体重控制住。

正顿饭吃完,大家偶尔还会从食堂“顺”来一棵山东大白菜,用电炉子烧开水煮白菜,撒少许盐。当时怎么会觉得那么好吃呢?现在说起来显得十分清苦。真可谓当比“珍珠翡翠白玉汤”。如果是心存爱意的人在一起煮着白菜吃,说着悄悄话,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比如回族舞蹈演员杨沙丽的嘴巴经常不得休闲,好心的天津籍舞蹈演员王淑媛曾这样善劝她:“如果这样的话,早晚会在吃上出毛病!”,我们经常会这样“劝”她,这句话已经成为典故了。胡邦明从四川德阳老家带回的几袋咸、且十分麻辣的怪味豆,不出几天全被她打扫干净,只留下空袋在书柜里饲养着可怜的馋鼠。

这期间,乐队来了个大提琴手王嘉慧,一位上海人;典型地道的上海“小姐”,可以说她连自己的手帕都没洗过,为什么会来到军营当兵的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部队虽然艰苦,怎么也比下乡插队强,更何况当女兵在当时还是很时髦的事。她刚来时头发是卷烫着的,可是按部队规定就绝对不允许了,立马让她剪了一个齐耳短发;这还不算,还要跟着我们一起做细小工作,出操、抢扫帚扫院子、帮厨、喂猪、扫厕所。

对于一个上海娇小姐来说,简直是受大罪了,净出洋相,战友们不断地在思想上帮助她转变,提高认识,在生活和工作上手把手地教她,让她尽快地赶上大家的步伐,免得拖全队的后腿。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到她复员的时候已经看不出一点点上海“小姐”的痕迹了,锻炼成了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她穿着总是洁净利索,即便脚穿一双雪白的袜子,蹬着部队发的圆口布鞋,这一身行头就是行走在首都大街天安门广场上也颇显得英姿飒爽。

还记得有一次赶上秋收时分,我们到农村去演出,趁着演出间隙,我被沙丽招呼着,穿着军大衣到玉米地里“偷”来老百姓的好多玉米,把大衣兜装得满满的;回来的当晚,拿了个大脸盆,放在电炉子上把玉米烀熟,我俩叫上炽炎,把房门紧紧扣住,大块朵颐。

宣传队晚上熄灯后,时常会听到有小酒杯发出的轻脆碰撞声,小酌之声也常而有之。有一天夜里,炽炎、千一与我三人正在小酌,只听得隔壁屋门有响动,我瞬间把室内的灯给关上了,片刻便听见房门被人轻轻叩着,“炽炎,炽炎!春光,春光!千一!”此兄匪夷所思? “唉,刚才灯还亮着呢,怎么?”。有的人嘴馋愿意把钱宽宽敞敞存放到肚子里尽情享受,有的人却愿意把钱紧紧地攥在手心里充分享有。“烟屁股”是队里几个瘾君子精心保留在屋里墙角的宝物,当囊中羞涩,上不起弹药时,就会在深夜里从墙角捡起几个“烟屁股”,扯条报纸卷个“大山炮”抽抽也是悠然自得。

刘志 刘炽炎在老山前线慰问演出

部队生活晚上也是很丰富的,隔几天必有电影看。夏日都是露天电影,放映队把银幕架在师部大楼后面的那个足球场上,各个单位要提前半小时入场,拿着马扎、唱着嘹亮的军歌,按照被我们称之为“九号”的军务科副科长的统一指挥,依次进入指定位置就坐,待全部落坐后,部队开始拉歌,此起彼伏的歌声震耳欲聋,反而我们宣传队的歌声总是被连队战士们一浪高过一浪吼出来的歌声给压将下去,因为宣传队忒“专业”,反而声音不抱团,自然每次是“丢盔卸甲“,惹得部队哄堂大笑,搞得很没面子。电影放映时,有时实在不愿意看的时候,就偷偷地溜回宿舍佯装身体不适睡觉,以免挨“剋”。

夏天的作息时间:

5:30起床——

7:00开饭——

7:30操课——

11:30吃饭——

12:00午休——

14:20起床——

14:30操课——

18:30吃饭——

21:30熄灯。

从当兵的第一天起,我们每天“必修”的科目就是出早操;早晨六点钟,只要起床号一响,马上就得从被子里爬起来,迅速穿好军装,跑到院里集合站队、报数、整理军容风纪,然后整队出发。有时队伍会跑得很远,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却也觉得很舒坦。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我们时刻都用这个军人标准检查对照自己的举止言行。

无论是炎热的盛夏和凛冽的寒冬,几年下来我们一如既往地出操。女兵每月倒是可以“耍赖几天,男兵真是一点辙都想不出,谁也没那样大的“胆”,撒谎说自己来了“例假”,那玩笑可就开的有点忒大了。在男兵每月发六块津贴费时,女兵发六块七角五,多出七角五是卫生费。有些男兵不解地问,凭什么她们多发呀,上士坏坏地笑着说:“这好象是总后勤部的规定吧,要不然你去问女兵?让她们给你好好地、详详细细地解释清楚”。

出早操回来后个人要马上整理内务,然后由各班检查。这是一个必修的科目,而且要求极其严格。最讲究的是要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新兵来了老兵第一个教的就是这个技术,用手拍、用拳头搥、胳膊肘儿压或用尺子量,最后必须达到棱角分明,比的就是这个“方整”。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费工、费力的技术活,有的人实在搞不好,就得求助有经验的老兵帮忙,终于搞好了,整齐的放在那里。中午睡觉都不舍得打开。部队讲究的就是个齐,最后被子还没盖烂,却被洗烂和捶烂了。床单也要求捋的平平整整,桌面上不能有半点杂物,摆放要整齐,多余物件统一放到小包库。整理完之后,由各分队长检查,不合格重来,直到达到标准为止。在这点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认真对待,绝不敢怠慢,只因为这项棘手的整理内务工作,要在饭前集合时进行点评,搞不好脸上真是挂不住啊。

在要求进步这一点上,大家积极踊跃,特别表现在细小工作上争先恐后。整理完了内务以后,就开始打扫院子、楼道、厕所等,有些人为了早晨起来有扫帚用,头一天晚上就把扫帚“藏起来”,没抢到扫帚的战友只好干站着,或只能自己找一些捡拾树枝、树叶之类的活干一下。扫地积极的战友总被领导表扬做细小工作主动积极。没办法,抢不到扫帚的,为了别显得自己不要求进步,也被迫上演着一幕幕“藏扫帚”的把戏。

每天晚上按时熄灯,一般是晚九点。在我刚刚入伍当兵时,这方面管理的更严格,先做好熄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譬如洗脚、洗脸、刷牙等等,到熄灯号一响那可就是没得商量了,“咔”的一下就得灭灯不得喧哗,更不可以随意乱蹿瞎走动喽。

‘紧急集合’是每个当兵都经历过的,半夜正在大家熟睡之际,也许就会突然吹响紧急集合的哨子,把大家从睡梦中唤醒,在规定时间内跑到院子里集合,手忙脚乱地着衣、穿裤,打背包(背包绳系的一定要符合标准,真不敢打“马虎眼”)。大家站好队检查时,多数人完成得还不错,但有少数人洋相百出。有把裤子穿反了的,有把扣子系错的,有穿一只袜子的,有背出来的背包完全散了的,更惨的是有人竟然忘记扎腰带。真可谓“军人素质太差”。没办法,领导只好让大家反复操作,直至达到要求。

“系风纪扣”我们从不敢怠慢,领导好像随时都在看着你、监督着你,出了宣传队小院,还有纠察管着你,帽子戴的要端正,风纪扣要系好,衣裤要捋的板正,男兵裤子的“克林姆林宫大门” 更要“关严实”。

部队条例条令规定很严格,比如:外出要请、销假,外出的路上不能勾肩搭背,开会不许交头接耳,队列行走时不能左顾右盼、排练时不能嘻嘻哈哈,总之令行禁止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当兵有过几次打靶的经历,虽然打枪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之前的训练却是很复杂,什么:端枪的姿势、卧地的要求、三点成一线的瞄准要领、子弹上膛、拉枪栓、扣扳机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最后才可以实弹射击了,我每次打靶的成绩还算理想。只是发枪时肩膀让枪的后座力震得疼了好多天,这也是当兵履历上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紧张的生活之余,最令我们惬意的是文书操课后去师部大门口取回来报纸和信,这时我们就会抢着去看有没有自己家里面的来信,当看到自己家里来信时,心里那份愉悦无法用语言形容。我们也会把自己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收获如实而快速地写信报告给家里。特别是当我们穿上军装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服务社的照像馆里拍一张标准照寄给家里。清晰得记得,我的立功奖状还是由部队发给了我的家里。

每周日按照部队的时间安排,排着队、端着换洗的衣服去师部院里的那个真不太大的洗澡堂洗澡。咳,现在想起来那条件真差,就是个大池子,洗澡时像“下饺子”一样,手疾眼快的还可以抢占先机用到一个洗脸的小池子,嗳!哪有什么“隐私”可谈哦。

每到周末,赶上太阳充足的时候,大家都抢着晾被子,大多数男兵对于每年必须至少一次的洗被子、缝被子,心里发怵。当兵几年,我确实是自己在做这件事。有些男兵实在不行,只能请女兵来帮忙,现在想起来也好笑,当时的“劳务费”也不过是几个水果、几粒糖或一、二个冰棍而已。有点爱慕之心的男兵和女兵也可以借此说点悄悄话,传点爱意。

队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在舞蹈队排练厅里,我还记得小提琴家斯特恩和梅纽茵访华的独奏音乐会都是在那台电视里看到的,白天那台电视紧锁着,只有晚上七点以后,由文书开锁。于是,我们早早地就抢占好“地盘”,围拢在电视机旁,兴奋地观看学习。当然这是在队里闲暇的情况下才允许看的。隔三差五,在没有我愿意看的电视节目时。我喜欢到礼堂前厅的阅览室,捧一份报纸或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翻看。

我们还会经常在晚饭后,约上个战友顺着食堂后面的田埂、绕过家属院、走到汽车营、穿过炮团出大院、在师部大楼前再进院,走上这么一大圈,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最让我们高兴的事是分队有些战友探家回来,会带回来家乡特产,大家就争先恐后地去抢,这时队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和部队比起来,宣传队的纪律还是挺“涣散”的,每天餐后都能看到端盘、端碗从食堂往回打饭的人。另外,部队对头发留的尺寸是有严格要求的,可宣传队有些人头发留得太长。经常被纠查抓住,也会被首长在整顿军容风纪的大会上点名批评。

每周日晚上,各个分队照例要开班务会,总结一周班里的情况,点评好人好事和存在的不足,班务会上每人都要总结发言,个人小结、班长总结,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班务会内容,同时布置下周的工作和安排。可是这小小的总结,真是难为了那些不善言谈的人,每次都是提前打着腹稿,更有甚着拿着日记本照着念,尽管如此还会搞得面红耳赤。我记得就是六分队拉大提琴的刘新月非常善谈,每次总结得是条条是道,“口若悬河”呀。

(刘新月在离开部队后,考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曾住中国驻马里使馆,回国后在法国驻华使馆工作,她也是哈尔滨77年入伍的。)

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也恢复了高考制度,正值年纪轻轻的我们,已经不甘于现在的状况,萌发出要去考大学读书的意愿,以使自己的生活阅历更加丰富。当时,全队上下一股学习文化课的热潮掀起,许多人在复习着文化课,以积蓄能量迎接新的挑战。没过多久,几位战友便通过刻苦的努力,相继复员离开了部队,回家复习高考,蒋志、丁小卫考入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顾莹考入了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系口外专业、刘新月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姒惠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朱晓青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王达实考入吉林省财经学院、李元元(李湘)又回到了吉林省艺术学院读书、后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管弦系、杨海燕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

这让我们没有走的人,心理慢慢地产生了很大波动及微妙变化,也开始为自己今后的出路在盘算着。回头想起来之所以日后产生这么多的专业人才,与主、客观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昔日的战友各奔东西

1.戴述国 解放军艺术学院

2.李 可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3.张梅林 北京风雷京剧团

4.裘小戎、裘红 北京京剧团

5.吴家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出版社社长

6.刘志 总政歌舞团

7.刘炽炎 总政歌舞团

8.邢军、吕增明 海政文工团,而邢军又在海军复排的歌剧《刘胡兰》当中饰演刘胡兰母亲一角

9.徐晓霞 总政话剧团

10.曲淑萍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11.尹凤柏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

12.王丽华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13.陈喻生 战友话剧团

14.赵福贵 战友文工团

15.张永祥 沈阳军区前进话剧团

16.张燕 海政文工团、中国广播艺术团

17.程玉恺 哈尔滨交响乐团

18.张千一 工程兵文工团、武警文工团、总政歌剧团、总政歌舞团

19.陈春光 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二炮政治部文工团

20.李元元(李湘)解放军艺术学院、总政歌舞团

21.赵大欣 保定市老调剧团、保定市文化馆

22.张强 天津广播艺术团

23.宁大勇 天津广播艺术团

24.楚安阳 中国杂技团

25.刘 英 吉林省歌舞剧院、二炮政治部文工团

26.陈 航 河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

27.张亦农 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武警文工团

28.李红英 沈阳音乐学院、现旅居美国

29.张 敏 呼和浩特市民族歌剧团

30.刘春燕 中央歌剧院

31.杨沙丽 呼和浩特市体委体操队教练

32.钟恪民 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大千世界》主编

33.张明伟 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毕业

34.张利伟 北京东城区文化馆

35.韩延萍 保定市电视台

36.张建华 石家庄群众艺术馆

37.王淑君 天津儿童艺术剧院

38.王文波 北京市旅游局摄影师

39.周冰冰 浙江省电视台文艺部

新兵班结束后,我被分到乐队五班的人员若干年后的大致情况

1.班长钟维勤 国家制冷联合协会办公室

2.副班长李可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2.姒惠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闫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4.李林 哈尔滨市国税局南岗分局

5.杨宝海 哈尔滨市黑龙江道桥公司

6.李悦 哈尔滨铁路检察院

7.尹凤柏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

2019年作者陈春光个人作品音乐会演出照

生命是一条湍急的河流,在短暂的流逝中,我们曾遇到过大坝,遇到过泥沙,亦或是暴风骤雨,这些障碍与困难、磨砺与痛楚或许会成为我们心中的暗礁。可是,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时就会发现,那些曾经的伤疤,会让我们生命的河流,流得更宽、更远,更加清澈无比。

那时候,我总是担心自己“不经意"中出现的错误,被领导指出。可是年纪轻轻不成熟,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总免不了多多少少地在领导赐予的提携和鼓励的同时,还得接受他们“善意的指教”。我也会有一些逆反心理。当兵几年后,我才真正觉得自己有了几分成熟。当我懂得更多时,那些善意的批评,却又显得亲切。因为我有很好的习惯和工作状态,赢得过领导与战友们的称许。于是,曾经在心里那小小的痛,便成为了现在的宝贵财富。

是生活让我读懂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记忆中一同经历的坎坷与欢乐,让我深深地铭记在心里。我逐渐增强了面对一切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既然无法逃避,就要勇于接受。我发现这一切当能够坦然接受,就会得到一份厚重的奖励。

成长中,几次面对着一年、三年、甚至五年相处的战友,经历若干次分手的场景,每每都会感到心底里那一丝丝酸楚。在以后事业的打拼中,孤寂的痛楚也时时会相随相伴。虽然这么多年战友之间联系甚少,但每次见面仍然亲如兄弟,让我更加珍惜和守护这些来之不易战友间深深的情感。

在这人生的舞台上,我的位置是社会给的,我的层次却是通过自己努力慢慢确定的,开心的锣鼓是别人敲的,但令人心醉的角色却是自己演的。我把自己社会的角色尽量演好,唱出一番精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

陈春光,1974年11月15日入伍,原38军112师宣传队演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国家一级作曲,1979年底复员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专门从事为电影配录音乐,录了一些有影响的影片,诸如《红牡丹》、《人到中年》等等。中央广播电台录制了我的人物专访《陈春光成功了》及演奏的作品。

1990年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室主任;曾荣获二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四十周年给予我“二炮成立四十周年砺剑贡献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银质奖章,曾获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大奖、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文华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作品)比赛金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解放军优秀文艺作品金奖、‘荷花杯’全国舞蹈比赛(舞蹈音乐)银奖等国内外及军队重大奖项。曾为电影《肝胆相照》、《中国勇士》,电视连续剧《兵团往事》、《紫藤》,大型电视片《中国军队》、《陈云》等上百部电影、电视剧谱写音乐,作有交响诗、室内乐、合唱、舞蹈音乐及民族管弦乐等各类题材的作品,并担任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自公众号38军子弟,鸣谢!

来源:依依然拜读历史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