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21:06 2

摘要:周翔, 刘睿涵, 刘昱彤, 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5, 30(1): 52-56.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5.01.009.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5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本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4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武大(RCCSE)核心期刊,欢迎来稿!

photo by xiaoxiao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

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between neutrophil percentage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risk in elderly patients

周翔 刘睿涵 刘昱彤 田璠 张杰 王小毛 曹剑

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保健四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曹剑,电子信箱:calvin301@163.com

引用本文:

周翔, 刘睿涵, 刘昱彤, 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5, 30(1): 52-56.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5.01.009.

zhai

yao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因疑似心绞痛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诊断为ACS或非ACS为研究终点。根据是否发生ACS,将患者分为ACS组和非ACS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N%与老年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1 298例患者,其中ACS 1 137例(87.6%),男性占比66.3%,中位年龄68.0(64.0,73.0)岁。进行PSM前,非ACS组与ACS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PCI史、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空腹血糖(FB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R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Z=-3.579,P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与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相关(PSM前:OR=1.06,95%CI:1.04~1.07,POR=1.04,95%CI:1.02~1.07,P=0.001)。校正所有协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N%为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SM前:OR=1.04,95%CI:1.02~1.06,POR=1.04,95%CI:1.01~1.07,P=0.003)。

结论

高N%与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目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仍然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3;在亚洲,CVD相关死亡人数超过总死亡人数的一半,而我国CVD死亡率居全球首位[1-2]。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CVD相关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3-4]。尽管既往研究已明确ACS的部分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并提出多种相关评估方法,但其患病率及导致的死亡人数仍不断增加。因此,积极探索ACS发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以加强其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炎症贯穿ACS发病、进展和结局始终。白细胞及其亚群中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5]。既往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与CVD风险存在关联,但白细胞其他亚群的作用尚存争议[5-9]。目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与老年ACS风险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N%与老年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Part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因疑似心绞痛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1 403例,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1 298例。根据是否发生ACS,将患者分为非ACS组(161例)和ACS组(1 137例)。采用PSM方法,将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获得非ACS组(159例)和ACS组(159例)。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具有典型或不典型心绞痛症状[10]。排除标准:(1)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2)24 h内出入院或死亡的患者。本研究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号:S2024-414-02),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1)人口学参数: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生命体征:心率、收缩压;(3)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4)入院后第一次空腹静脉血清学指标: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研究终点为是否诊断为ACS。ACS诊断标准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11]:(1)不稳定型心绞痛:肌钙蛋白阴性、缺血性胸痛、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ST段压低或T波低平、倒置或血管痉挛性心绞痛(ST段抬高);(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肌钙蛋白或肌酸激酶同工酶大于参考值上限的第99百分位数,并至少伴有下列情况之一:①持续缺血性胸痛;②心电图表现为新发的ST段压低或T波低平、倒置;③超声心动图显示节段性室壁活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异常;(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肌钙蛋白或肌酸激酶同工酶大于参考值上限的第99百分位数、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并至少伴有下列情况之一:持续缺血性胸痛、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活动异常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R 4.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通过PSM均衡两组间协变量,包括年龄、性别、BMI、心率、收缩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脑卒中病史、AMI病史、PCI史、CRP、D-二聚体、FBG、eGFR、NT-proBNP、TC、TG、HDL-C、LDL-C、LVEF;以非ACS患者作对照,进行1∶1匹配,采用最近邻匹配方法,卡钳值设置为0.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N%与老年ACS的关系。P

Part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在1 298例患者中,ACS组患者1 137例(87.6%),男性占比66.3%,中位年龄68.0(64.0,73.0)岁。与非ACS组相比,ACS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糖尿病和PCI史比例、CRP、D-二聚体、FBG、NT-proBNP和N%水平更高,而eGFR、HDL-C和LVEF水平较低(均为P表1

表1 非ACS组和ACS组临床资料PSM前比较

注:ACS,急性冠脉综合征;PMS,倾向性评分匹配;BMI,体质指数;AMI,急性心肌梗死;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RP,C反应蛋白;FBG,空腹血糖;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

2.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SM后比较

经过PSM,非ACS和ACS组患者各159例,两组间指标比较,ACS组N%高于非ACS组( Z=-3.579,PP>0.05)。见表2

表2 非ACS组和ACS组临床资料PSM后比较

注:ACS,急性冠脉综合征;PMS,倾向性评分匹配;BMI,体质指数;AMI,急性心肌梗死;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RP,C反应蛋白;FBG,空腹血糖;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

2.3 N%与老年ACS发病风险的关系

以N%作为焦点变量,其余变量为协变量,非ACS或ACS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SM前后N%与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PSM前,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ACS组N%高于非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4~1.07,P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了所有变量(年龄、性别、BMI、心率、收缩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脑卒中病史、AMI病史、PCI史、CRP、D-二聚体、FBG、eGFR、NT-proBNP、TC、TG、HDL-C、LDL-C、LVEF),ACS组N%仍然高于非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4,95%CI:1.02~1.06,P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是ACS发病的危险因素(OR=1.04,95%CI:1.02~1.07,P=0.001);校正所有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N%仍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95%CI:1.01~1.07,P=0.003)。

Part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老年ACS患者外周血中N%水平明显高于非ACS患者,且高N%为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Shah等[12]对775 231人进行中位时间为3.8年的随访,经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ACS在内的12种新发CVD风险相关。Welsh等[13]对包括478 259例有或无CVD患者的队列进行中位时间为7年的随访,试图发现白细胞亚群与CVD之间的关联,研究终点为CVD相关死亡或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CVD事件,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与CVD相关死亡及非致死性CVD事件显著相关(男性:HR=1.28,95%CI:1.16~1.42;女性:HR=1.21,95%CI:1.06~1.38)。因此,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进一步探讨N%与老年ACS发病的关系,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最近Tian等[14]对1 189例≥75岁的ACS患者进行的一项横断面分析,探讨N%与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左心衰竭、脑卒中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74.17%)是发生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79,95%CI:1.091~2.901,P=0.021)。本研究采用PSM方法,显著增加组间的可比性,并校正与ACS发病风险相关的所有变量(年龄、性别、BMI、心率、收缩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脑卒中病史、AMI病史、PCI史、CRP、D-二聚体、FBG、eGFR、NT-proBNP、TC、TG、HDL-C、LDL-C、LVEF),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N%与老年ACS发病风险显著相关。中性粒细胞是人体血液循环中最丰富的白细胞类型,也是参与急性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但其在CVD中发挥的作用受到的关注较少[15-16]。炎症反应是机体的自我防御过程,但经常会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并导致器官功能障碍[17]。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糖是两种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升高的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可增加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水平,并通过复杂的代谢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8-19]。炎症小体途径、与年龄相关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基因突变、压力、睡眠紊乱及肠道微生态失衡均可诱导中性粒细胞生成,而上述诸多因素与CVD密切相关[20]。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参与ACS斑块破裂、再灌注损伤和心肌重构[21]。心肌梗死后,中性粒细胞快速被募集至缺血区域,引发炎症反应,清理坏死细胞碎片,同时释放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而NETs被证实具有细胞毒性、促炎症反应及促血栓形成特性[22-25]。更重要的是,处于无菌炎症期间,相比年轻人群,老年患者血浆中NETs浓度更高[26]。因此,这可能是老年人对ACS易感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单中心研究,无法避免固有的选择偏倚;其次,N%由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计算得出,影响因素众多,研究设计未悉数考虑在内;最后,样本量较少,未进行随访,限制了结果的外推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高N%为老年ACS患者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未来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