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李大霄又带着他的新发明来了——“淡定牛”。前几天刚整出个“无量牛”,现在又来个新词,让人不禁想问:李大霄到底是经济学家,还是概念营销大师?
最近,李大霄又带着他的新发明来了——“淡定牛”。前几天刚整出个“无量牛”,现在又来个新词,让人不禁想问:李大霄到底是经济学家,还是概念营销大师?
市场稍微反弹一点,他就能发明个新名词;指数横盘几天,他就能造个新理论。这次所谓的“淡定牛”,意思是市场面对利空依然坚挺,走出独立行情。听起来挺唬人,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该跌不跌,理应看涨”的老套路换个包装吗?
李大霄的“造词经济学”
李大霄这些年贡献的“概念”可不少:
婴儿底(2016年,沪指2850点)
少年底(2017年,沪指2638点)
爱国牛(2019年,A股反弹)
国际牛(2020年,外资流入)
温柔牛(2021年,慢牛行情)
无量牛(2023年,缩量上涨)
淡定牛(2024年,抗跌走强)
这些词听起来挺唬人,但市场真的按照他的剧本走了吗?“婴儿底”之后还有“婴儿底2.0”,“少年底”之后还有“少年底PLUS”**,反正只要市场跌了,就换个版本继续喊。这不叫预测,这叫“无限续杯”。
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牛”吗?
李大霄的“造词运动”背后,其实是一种营销思维。用简单易懂的概念吸引散户眼球。但问题是,市场走势真的能被一个词概括吗?
如果缩量上涨就是“无量牛”,那缩量下跌是不是该叫“无量熊”?
如果抗跌就是“淡定牛”,那抗涨是不是该叫“淡定猴”?
如果外资流入是“国际牛”,那外资流出是不是该叫“国际跑”?
市场是复杂的,不是造个新词就能解释的。真正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企业盈利,而不是每天换一个“牛”的名字。
李大霄为什么还在坚持“造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简单粗暴的概念更容易传播。李大霄深谙此道,每次市场波动,他都能精准制造话题。
他的观点虽然经常被市场打脸,但依然有一批忠实听众。争议越大,关注度越高,这也是他持续输出的动力。
某些时候,市场需要“乐观派”来提振情绪,而李大霄的角色,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散户该听李大霄的话吗?
李大霄的观点,娱乐性大于实战性。他的“造词”可以当段子看,但千万别当真。投资需要的是逻辑和数据,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新概念”。
如果你真的想做好投资,建议:
少看口号,多看财报
少听造词,多研究政策
少追热点,多思考长期趋势
李大霄是“预言家”还是“发明家”?
李大霄的“造词运动”更像是一种市场行为艺术,而不是严肃的经济分析。他的观点可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千万别当成投资指南。
最后,还是想对李大霄说一句:市场不缺新名词,缺的是真正有价值的分析。与其天天发明“牛”,不如多聊聊“风险”。
来源: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