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帆生物宁夏工厂 1 万吨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 20% 以上(国内总产能约 5 万吨),其停产直接导致行业有效供给锐减。叠加 2023 年一帆生物因环保问题停产后的产能收缩,全年供给缺口预计扩大至 30%。当前行业库存处于历史低位,主流厂商订单排期已至 6 月,
一、对国内烯草酮行业的影响
1. 供给端冲击:产能缺口扩大至 30%
一帆生物宁夏工厂 1 万吨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 20% 以上(国内总产能约 5 万吨),其停产直接导致行业有效供给锐减。叠加 2023 年一帆生物因环保问题停产后的产能收缩,全年供给缺口预计扩大至 30%。当前行业库存处于历史低位,主流厂商订单排期已至 6 月,现货市场陷入 “一货难求” 局面。
价格弹性显著:市场预期烯草酮价格将从 7.8 万元 / 吨跳涨至 10 万元 / 吨以上,中长期或冲击历史高位 14 万元 / 吨。成本端,丙酰氯等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 50%,环保改造成本增加 20%,成本中枢上移至 6 万元 / 吨,若价格涨至 10 万元 / 吨,单吨毛利可扩增2-3 万元,龙头企业净利率或提升 10-15 个百分点。
中小产能加速出清:环保成本上升叠加安全监管趋严(如宁夏、江苏等地的 “双随机一公开” 检查),中小产能难以承受合规压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 需求端支撑:转基因大豆种植扩大 + 海外旺季来临
国内需求:2024 年国内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同比扩大 15%,政策明确要求烯草酮作为苗后除草剂标配品种,带动需求增长 15%-20%。
海外需求:北美、南美大豆播种旺季(5-8 月)临近,巴西、阿根廷采购需求集中释放,国际巨头先正达、科迪华订单激增。
3. 行业格局重塑:头部企业主导市场
一帆生物停产前市占率约 20%,其退出后市场份额将向先达股份(15%)、河北兰升(14%)、颖泰生物(4%)等头部企业集中。具备技术优势和产能储备的企业将通过扩产巩固地位,例如先达股份辽宁基地三期、五期项目 2025 年投产,新增产能 2500 吨。
二、烯草酮的应用领域
烯草酮是选择性旱田苗后除草剂,核心作用机制为抑制杂草乙酰辅酶 A 羧化酶(ACCase),适用于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大田作物:大豆、油菜、棉花、花生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稗草、马唐、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
经济作物:果园(如苹果、柑橘)、茶园、橡胶园,以及西瓜、甜瓜等阔叶蔬菜田。
特殊场景:非耕地除草(如铁路、公路沿线)及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配套使用。
三、受益公司深度梳理(A 股上市公司)
1. 先达股份:全球烯草酮龙头,产能弹性最大
产能规模:现有烯草酮产能 1 万吨(辽宁基地二期 5000 吨已达产,三期、五期项目 2025 年投产),占国内总产能的 20%,全球市占率约 15%。
成本优势:生产成本约 7 万元 / 吨,显著低于行业平均(8-8.5 万元 / 吨),价格每涨 1 万元 / 吨,净利润增厚约 8000 万元。
产品结构:以烯草酮为核心,叠加喹草酮(全球唯一高粱田专利产品)、吡唑喹草酯(水稻田 HPPD 抑制剂)等创新药,形成 “原药 + 制剂” 协同效应。
市场表现:4 月 22 日股价涨停,农药板块成交额放大 23%,资金关注度显著提升。
2. 扬农化工:产能释放 + 技术壁垒
产能布局:葫芦岛优创基地一期 5000 吨烯草酮产能于 2024 年 Q2 投产,2025 年贡献增量,远期规划二期项目。
技术优势:采用连续化生产工艺,成本较传统间歇法降低 10%-15%,产品纯度达 97% 以上。
产业链协同:依托菊酯、麦草畏等原药生产经验,实现中间体自给,综合毛利率超 30%。
3. 长青股份:低估值 + 产能利用率提升
产能规模:现有烯草酮产能 500 吨 / 年,2024 年产能利用率约 70%,价格上涨后有望满产。
成本控制:通过工艺优化,单吨生产成本较 2023 年下降 8%,叠加价格弹性,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25% 以上。
市场拓展:重点开发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2024 年出口占比提升至 45%。
4. 中农联合:渠道 + 政策红利
产能规模:烯草酮产能约 2000 吨 / 年,配套异噁草松等除草剂,形成多元化产品矩阵。
渠道优势:依托中国农科院背景,与全国 2000 余家经销商建立合作,覆盖 90% 以上县级市场。
政策受益:参与农业农村部 “农药减量化行动”,获得专项补贴支持。
5. 利民股份:中间体 + 安全边际
产业链延伸:通过子公司双吉化工布局环磺酮酸中间体,为烯草酮生产提供原料保障。
安全边际:当前市盈率仅 12 倍,低于农药行业平均(20 倍),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