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老师总是吓唬我们:“这个错误要写进你的档案,跟你一辈子!”许多人由此对档案产生了神秘甚至恐惧的印象。且不说老师口中的“黑历史簿”是否存在,即使有,它和我们今天要聊的“档案”也是两码事。
小时候,老师总是吓唬我们:“这个错误要写进你的档案,跟你一辈子!”许多人由此对档案产生了神秘甚至恐惧的印象。且不说老师口中的“黑历史簿”是否存在,即使有,它和我们今天要聊的“档案”也是两码事。
我们要聊的是进入档案馆的“档案”。不是所有的档案都能进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有特别的规定,“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才会移交到档案馆。
想想那些著名的作品,《第三帝国的兴衰》《冷血》《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长恨歌》等等,众多生动的细节都是从档案馆里挖出来的。在档案馆,不仅可以查资料,还可以看展览(这是没有想到的)。
今天就去成都市档案馆打探一番。这座位于高新区天仁路的建筑,像一枚印章,自带一种威严气质,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里面的每一份档案。
·成都市档案馆
“成都市”的诞生
档案馆二楼的展厅,正在展出“风云千重锦官城——成都市档案馆国家重点档案典藏展”。这是历时三年打造的近现代城市演进档案专业展览,用330余件档案,呈现1903年至1949年成都城市的演进历史。许多地图、书信、手稿等档案,都是首次对外展示。这个展览告诉大家,成都是如何一步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
·“风云千重锦官城——成都市档案馆国家重点档案典藏展”
宣统三年(1911年),封建帝制即将终结。这时候,成都还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但已颇具规模。在简阳人傅崇矩绘制的成都街道27区图中,成、华二县仍然以包家巷、君平街、三桥南街、西丁字街、青石桥、暑袜街、北门喇嘛寺街的街心为界,左边是成都县,右边是华阳县。
华阳城的面积比成都城大得多,包括今天的成华区、锦江区、武侯区大部分,双流区大部分,龙泉驿区西部以及新都小部分区域。后来成都城和华阳城进行了合并。
这张地图可以说是最早的成都“旅游地图”,除了地名,还列出了银两银元兑换一览表、购物街一览表、游宴所在、名胜丛林,以及对成都人的介绍。
·傅崇矩绘制的成都街道27区地图
那么,是哪一年,成都变成正儿八经的“成都市”的?答案是1928年。1922年成都市市政公所正式成立,1928年,成都市市政公所改组为成都市市政府。
1928年的9月1号,成都市政府颁发了第3号令,并启用了市政府的印章。市长署名罗泽洲。这是成都市档案馆最早的一份关于成都市政府的文件。
“它是第三号令,不是第一号令,因为没有找到第一号令。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成都的首任市长是黄隐,但从这份民国档案显示,成都的首任市长应该是军阀罗泽洲,这也为民国成都城市发展研究提供了佐证。”工作人员介绍。
·四川军长刘布告
·二十世纪30年代的春熙路
成都市成立以后,现代城市管理的一些措施就有了,比如,人力车管理,养犬管理、卫生消杀,饮用水检测等等。在人力车车牌档案上,除了阿拉伯数字,还有一种奇怪的符号:苏州码(源于南宋的一种算筹,诞生于苏州,在港澳的老式茶餐厅、中药房仍偶尔可见)。说明当时对数字的表示还没有统一。
·苏州码与阿拉伯数字混用的档案
有一份档案特别引人注目,那是1943年,成都市政府与雕塑家刘开渠签订的“成都市无名英雄像模型塑造合同及图纸”。无名英雄铜像,即今日矗立在人民公园东门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设计图跟现在的成品差别不大。
·成都市无名英雄像模型塑造合同及图纸
合同上写道,无名英雄铜像塑造费陆万元,分三期付款。第一期签字日付叁万元;第二期模型塑造完毕,开始翻造石膏之日付壹万伍仟元……当时,法币发行量增长约200倍,1943年的6万元法币,约能购买3000斤大米。
还有各种领域的档案,比如:刘文辉等人的起义通电、大法国驻四川领事署信笺、成都劝工会青羊宫展览平面图、成都启明电气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商业函件、作家巴金的手稿、井水质量检测数据,甚至街头进步标语等等。
·法国驻四川领事署信笺(上);灭蝇公益海报(下)
这些档案,主要来自于当时的“国民政府”和“警察局”这两大部门,之所以能被大量保存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1949年成都和平解放。
所以,根据当时的“入城仪式”的档案,展览做了解放军入城的路线图。如图所示,解放军从北门驷马桥进城,沿北大街、草市街、提督街、总府路、春熙路、盐市口,到少城公园。照片上,旌旗猎猎,锣鼓喧天,人们热情沸腾,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
·解放军进入成都路线图
“成都故事”比电影更真实
“风云千重锦官城”,这个展有点偏学术性,但档案馆从不缺喜闻乐见的内容。一楼展厅的常设展“成都故事”,就相当生动活泼。因为它关乎普通人的生活,大家看了都觉得有意思。我也是很惊讶,许多素材第一次看到,甚至不曾耳闻。
比如民国时期的交通。档案展示了成都轿铺业的行规:不同的轿铺有不同的标志。全市轿铺标志为:外东门水果、东门飞禽、南门走兽、西门水禽、北门花卉。这些标志,即使在今天也不乏美感。还有成都市公共汽车路线站址价目表,按区间收费,跟坐地铁一样。
·民国时期,成都轿铺的logo
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漫画式场景:“风俗警察”斥责两位女子的衣着不合规定。这是根据当时的档案复原的一个场景。1934年“取缔妇女奇装异服暂行办法”规定:妇女旗袍最长需离脚背一寸;衣领最高不得接靠颚骨;袖长最短需过两肘节前;凡著衣短者需著裙,不著裙者衣长须过臀部以下三寸……从头到脚,事无巨细。
1934年4月4日的标语写道:虐待儿童是人类的公敌!因为民国时期的儿童节是4月4日,而不是6月1日。在今天,已经不会看到这样的标语。“成都故事”像一个电影片场,但细节比电影更真实。
·根据档案复刻的上世纪30年代场景
一个有趣的场景,是人力风扇。当时没有电扇,但在一些商业场所,比如茶馆酒肆戏院有人力风扇,店小二拉绳子,客官就能享受清凉。电子时代长大的人,难以想象过去的人们如何抵挡酷暑,以为是不够热,没想到原来有这种玩意儿。人民群众的智慧真是无穷的。
一份“27条文明公约”档案别有价值,它不是一份官方文件,而是市民自发呈请政府向社会发出的倡议。它有27条“禁止”,比如禁止井边洗衣,禁止太平缸上磨刀,禁止街面行鸡公车,禁止售卖腐败食物……27条文明公约,体现了成都人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
·1928年,王某与史某的结婚证
·1912年,禁止传播立清灭洋谣言的布告
当时普及识字、推广白话文,地下工作者车耀先编著了一本《注音符号讲义》,创办了传习班,还发明了注音麻将,向民众传播革命思想。展厅里,有一副注音麻将实物,但没人懂得它的玩法。或许,这正是车耀先烈士想看到的:今天,已经不需要注音麻将来扫盲了。
还有一份关于方言的档案,推测是当时为了交流,给外地人编的册子。现在做成了多媒体互动效果,触摸屏幕,四川方言和对照的普通话就会念出来。有些是只在老辈子口中听到、快要消失的方言。比如,偏东雨、划子、向火、归一、篓搜……
·1935年,车耀先编著的《注音符号讲义》
“很有意思。”这是我在档案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确实,参观档案馆和参观博物馆不一样,它很真实,因为铁证如山;又很鲜活,由于原始记录。去档案馆看展,我愿称之为一个小众又健康的新玩法。
也是这次参观档案馆,才知道还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合法利用档案馆档案的权利。这次仅是参观展览,其他功能待日后解锁。
·成都市档案馆内景
档案馆档案的来源,主要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移交、社会组织或个人捐赠、自主征集等。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前,档案馆正在征集相关档案。“我们会发一个捐赠证书,希望大家踊跃捐赠。”工作人员说。
“个人档案可以放在档案馆吗?比如教育、工作经历、政治面貌等。”
“那是人事档案,放在自己的工作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
来源:YOU成都一点号